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宪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宪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宪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宪法词源的演变与概念
一、宪法词源的演变
(一)西方国家宪法语词的演变
拉丁文constitutio (组织、制度、结构、政体、确立)
规定国家权力和结构的基本规则
constitutional law constitution (最高法意义上的宪法) (超法律的、社会基本框架意义上的宪法)
二、宪法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二)现代的宪法分类
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刚性宪法——柔性宪法 优越性宪法——从属性宪法 独创宪法——模仿宪法 规范宪法——名目宪法 资本主义宪法——社会主义宪法 立宪主义宪法——专制主义宪法 民族主义宪法——民主民族主义国家的宪法
宪法(198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国 务 院
最 高 法 院
最 高 检 察 院
中 央 军 委
82宪法颁布十周年纪念邮票
第三节 宪法基本特征与本质
一、宪法与法的共性
“宪法是法”
二、宪法与法的区别
宪法是根本法: 1、宪法具有根本性 2、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我国的修宪程序
第四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分类
一、宪法渊源
(一)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 (三)宪法惯例 (四)宪法解释 (五)国际条约
美国总统的连任届数
美国联邦宪法没有对总统连任届数作出规 定。 华盛顿在连任两届后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 竞选。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认为任 何人不得连任三届,由于华盛顿的崇高威 望,由此形成了一项宪法惯例。 这项惯例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打破。 1951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总 统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五权宪法
政 权 权
选举权 罢免权 创制权 复决权
·
治 权 能
立 法 权
行 政 权
司 法 权
监 察 权
考 试 权
·
孙中山五权宪法
国民大会 总统
行 政 院
立 法 院
司 法 院
考 试 院
监 察 院
孙中山在参考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权——监 察权和考试权。这两权的增加来自对中国 历史的考察。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政治的 支柱之一,而御史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里 不多见的监督制度。孙中山以此二制度是 中国古代政治的优良遗产,故而纳入他对 国家权力架构的设计。
十二 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 但宣战构和,不在国会会期内,得由国会 追认之。 十三 官制官规,定自宪法。 十四 每年出入预算,必经国会议决,不得 自由处分。 十五 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 决。 十六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十七 国务员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十八 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宣布之。 十九 第八条至第十六各条,国会未开以前, 资政院适用之。
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宪政三时期说与《中华民国训 政时期约法》(1931年5月12日)。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
宪政三时期说
1、军政时期,以武力 扫除一切建立民国的障 碍,奠定民国基础; 2、训政时期,督率国民 建立地方自治; 3、宪政时期,国民选举 代表、建立宪法委员会, 创制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的地位与性质
《钦定宪法大纲》并非有实际效力的宪法, 而是九年期“预备立宪”的纲要。 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以德、日君主制为主要参考,极力维护君 主权力,体现了封建主义色彩。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变法自强的努 力,也体现了宪政精神对封建主义的冲击。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内阁总理大臣须由国会公选,且皇族不得 任总理大臣;皇权大为削减,而国会议决 权的范围,则大有增加,体现了“虚君共 和”的思想。 11月8日,袁世凯当选为内阁总理大臣, 组建内阁,实行了责任内阁制。
(二)中国宪法词源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宪法”、 “宪”
(律令格式,与一般法律概念无异)
由日本传入的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概念
(根本律例、朝纲、国家法、宪章、国宪等)
宪法
宪法性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
二、宪法的概念
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的宪法。
作为政治活动的限制的宪法。 形式意义的宪法——国家政治生活的规则
第五节 宪法功能
一、宪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 1、宪法的正当性:宪法应当是符合社会 发展客观要求的,为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可 和乐于服从的。 2、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社会成员要形 成对宪法的信仰,尊重宪法、信任宪法。
二、宪法的功能 1、确认功能 2、保障功能:对民主和自由两项基本价 值的保障。 3、限制功能:对国家公权力的限制。 4、协调功能
宪法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 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宪法最高效力的体现
1、宪法是立法的依据与基础。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 为准则。 3、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违宪的法律是无效的。
实质意义的宪法——对人权的保障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历史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 (二)美国宪法 (三)法国宪法 (四)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美国独立宣言
美国制宪会议
法 国 人 权 宣 言
法 国 人 权 宣 言
法国《人权宣言》 第十六条 凡权利无保障和 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 宪法。
二、旧中国时期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清朝末期的立 宪活动
钦定宪法大纲
(1908)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
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宪政与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颁发)
内容:23条 正文:“君上大权” 14条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 系,永永拥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附录:“臣民权利义务” 9条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3月11日 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临时约法》。 七章,五十六条 《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宪法。 “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护法运动”
2.《中华民国约法》
1913年10月 天坛宪草 1914年5月 袁记约法 十章,六十八条 取消责任内阁制 实行总统制 1915年12月12日称帝 护国战争(蔡锷)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共同纲领
1954宪法 1975宪法
1978宪法 79、80年两次修改 1982宪法 88、93、99、 04年四次修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通过
在建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为1954年宪法奠定了基础。
7章60条
1954年宪法
孙中山:《五权宪法》,载《孙中山选集》 (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947年宪法 十四章,一百七十五条
1948年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序言: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 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 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 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 永矢咸遵。 第一条: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 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
一 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 二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三 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四 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五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 布之。
六 宪政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七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特别资格公选 之。 八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其他 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 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 九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非解散国会,即 总理大臣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 国会。 十 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 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 十一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紧急命令外, 以执行法律,及法律委任者为限。
训 政
“训政”的出现是以孙中山将人群分为三大 类的: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 为基础的。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不仅标志孙中山开明专 制主义思想的发展,而且也是对其三种人 分类的说明。随着中华革命党的建立,所 有人都必须成为孙中山这个先知先觉的服 从者和支持者。
“训政”理论与个人独裁或者一党 独裁之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第六节 宪法结构与宪法规范
一、宪法结构 (一) 宪法制定权与宪法结构概念 (二)宪法结构内容 1. 序言 2. 正文 3. 附则
二、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政治性 组织性与限制性 最高性 长期稳定性与适应性 制裁性
(三)宪法规范的种类
1确认性规范
2禁止性规范
3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四)宪法解释的功能
1、阐释宪法的基本精神
2、补充功能 3、统一功能 4、提高公民宪法意识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五四宪法
宪法(195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最 高 法 院
国 务 院
最 高 检 察 院
最 高 国 务 会 议
1975年宪法
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共四章30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和法律。
宪法是“法律之法”,违宪的 法律是无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