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

目录前言一、继往开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三)战略任务二、锐意改革,激发传统行业活力(一)文化艺术(二)广播影视(三)新闻出版三、重点突破,加快优势行业成长(一)广告会展(二)艺术品交易(三)设计服务四、开拓创新,推动业态融合发展(一)文化科技融合(二)文化金融融合(三)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五、系统设计,建立完善保障体系(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二)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三)加快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四)整合各类设施土地资源(五)强化人才队伍系统支撑六、深化落实,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

北京市正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迈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新征程。

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充分挖掘利用北京文化优势,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率先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4年至2020年。

一、继往开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省市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北京汇聚了各类文化资源要素,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日益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迈出坚实步伐,焕发出首都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

当前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进入科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时期。

(一)发展现状。

产业实现持续增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增加值达到2406.7亿元,同比增长9.1%,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7.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3%,比2004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政策配套日趋完备。

本市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

目前,全市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执行、资金扶持、融资服务、交易平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搭建起综合性的支撑保障体系。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006年以来,全市分四批共认定3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产业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覆盖16个区县及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

各集聚区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本市文化产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文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13年,全市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

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的同时,本市加快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出口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成立海外分支机构、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本市吸引利用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

(二)面临形势。

中央明确提出北京市要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居民文化消费和科技体验要求日益增强,北京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群聚集、科技力量汇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当前,首都北京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本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首都城市发展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目前,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有待完善、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整体配套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行业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

一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行业,由于缺乏精品原创和经营模式市场化不足等原因,导致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日益匮乏;二是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优势行业,由于要素集聚、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滞后,行业规模难以壮大;三是由于信息技术变革和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文化开始交融于社会生产、消费各环节,行业边界趋向模糊。

如何顺应行业结构演变规律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三)战略任务。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定位,彰显古都北京中华文明金名片优势,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实力为核心,整合资源,加强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机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确保文化发展正确方向。

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当前改革任务,研究实施新时期改革方案。

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文化扶持政策和文化贸易政策,充分发挥政策集成优势,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引导,重点突破。

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着力强化规划引领、资源统筹、政策调节和公共服务,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牢牢抓住制约产业提升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科学施策,重点发展渗透性、关联性强,有助于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的高端领域和环节,为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奠定基础。

——鼓励创新,内涵发展。

以大文化观布局谋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创意活力。

加强产品研发和内容原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手段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作品创作、开发、制作与传播,加大对原创作品采购、扶持和奖励力度。

充分挖掘利用首都历史文化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存量挖潜,集约利用。

发挥北京资源集聚效应,把握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契机,推进工业遗址、废旧工业设施和空置工业厂房改造,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存量土地资源,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效益。

——融合发展,转型提升。

注重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在产业发展中融入更多创意元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注重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加快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形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发展。

——分工协作,开放共赢。

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区域分工与相互协作,加快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跨界合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链协作发展水平。

提升市场开放度,加快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促进文化要素与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富有首都特色的“3+3+X”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成为支撑本市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首都建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文化氛围浓郁,创新活力四射,环境和谐宜居。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大传统行业优化升级,巩固提升发展实力;集成政策,聚焦创新要素,壮大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三大优势行业规模,进一步发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把握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其他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产业主体不断成长壮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先锋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商业营销模式创新,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

要素市场日趋完善。

推动文化资产评估和交易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合理流动奠定基础。

加快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渠道,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的便捷通道。

二、锐意改革,激发传统行业活力对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大传统行业,重点扶持原创和精品生产,创新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和传播,积极鼓励文化输出。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力,加快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成长壮大。

(一)文化艺术。

1.鼓励精品和原创作品制作。

重点扶持能够代表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北京京味文化的剧目创作,成就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的驻场演出项目和地域经典文化剧目。

鼓励著名导演、编剧等优秀创作人才设立工作室,创作划时代剧目作品。

深度开发保留剧目,新创和复排传统剧目,加快中小型特色剧目的创作,高水平引进、改编世界经典剧目。

2.支持多元化综合发展。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艺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转制院团发展,积极引导其与外资企业、民营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尽快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骨干演艺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