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由此可看出坚持不懈地“从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以此为荣。

看重商业,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也纷纷从商,“弃文从商”、“弃农从商”等现象已不少见。

那时代的人们很想通过从事商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讲述了一名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让读者看到商人追求财富较强的渴望。

世人十分追名逐利,对有钱者十分追捧,对贫穷者则十分鄙夷,文若虚本是一介文人,却因生活的困窘,下海做起了买卖成为“儒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普遍的。

更有甚者有些人还把经商当做自己的家传事业,十分看重,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经商的能力和意识。

一些篇章甚至强调,商业是一种传承性的家业,上一辈十分注重培养下一辈的经商意识,并以商业为荣,家族因此而有光。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写道贩卖线香的黄公的女儿跟着父亲出走家门来开始做生意,直到后来她仍以这个经商方式赖以生存。

随着人们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人态度的转变,以前认为只有读书人地位最为崇高,现在反而变化了,这种以读书自高的排序下降了,商人走上了时代的前头。

这样造就了像文若虚那样从事商业活动发家致富,不再是依赖儒业发展自身的儒商。

这样当时的社会便以读书为高变成以商为主,商人地位提升,部分名商重视商业活动。

2.有情有义,义利兼得从事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是商人的主要特征,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道德却告诉我们要淡泊明志、要重视大义,在义的面前甚至是舍去利,不要过分重视名利。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难道没有同时获取的可能吗?我们在“三言二拍”的文章中看到很多故事,商人用他们真诚的行为感动着每个人,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义和利是可以同时获取的。

他们用行动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新的时代商人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很多品质优秀的商人形象。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描述了一个出海经商的人物叫张乘运,他性格直爽,对别人乐于帮忙,文若虚发展成大富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张的大力支持。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还有一个特征比较明显,那就是商人往往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面临选择和挣扎。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道某日吕玉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了近三百两的白银,他没有把这些占为己有,相反他想到的是失主丢失钱财会内心很不好受,虽然对自己而言摆在眼前的这些钱特别多,但是自己也无子嗣,一身清白,要这不义之财也是无用,生动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当时商人并不全是重利益的,在他们身上也是存在着传统美德的身影,社会传统美德并没有在他们身上消失,而是有一丝契合,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吕大郎也因为自己美好的品行,受到上天的眷顾。

《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徽州商人程元玉,为人厚道志诚,一次与一伙做客的人,同落一个饭店买酒饭吃。

韦十一娘也来店中吃饭,不少客商都用不怀好意的目光盯住她不放,还颠头耸脑,胡猜乱道。

只有程元玉端庄地坐在那里,并不去瞧。

韦十一娘吃过饭后,口称暂时没钱付款,店家扯住不放行,众客人在一旁起哄,硬说她是“骗饭钱吃的”。

程元玉一声不吭走来,慷慨解囊,代她偿还饭钱,并且不愿意说出自己姓名。

程元玉的“义”气,感动了这位女侠,后来他在经商途中,女侠多次使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又有着征得外界帮助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施润泽滩阙遇友》一文中生动写出有一批具有勤劳经商,发家致富、诚实守信、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人形象。

嘉靖间吴江盛泽镇小商业者施润泽把拾到的六两多银子归还失主,以蚕桑为业的小业户朱恩;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施润泽到滩阙家中买桑,朱恩也救人之危,把多余的桑叶无偿送给施润泽,并使之免除覆舟之险,于是二人结为兄弟,并成亲家,财源滚滚,生意兴旺。

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发家致富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仗义发财,越重义越发财的思想观念,对当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奸商行为和其他靠不义之财致富者是一个深刻的批判。

尽管古人往往重义轻利,但在商言商,只要“取之有道”,都是允许的。

而且诚实守信、义以生利也是作品最被集中体现和弘扬的一种商德观念。

上述章节,指明了以义生利,义利兼得的商德观念。

3.知情重情,尊重女性在明朝的初期人们提倡重视“理”,到后来明朝后期,人们开始重视“情”,例如,李贽提倡的“童心说”,主张要敢于表达情感,汤显祖反对以理压情,“理有者,情必无”[1]。

受到这些对“情”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冯梦龙也支持“情”一句“我欲立情教,教诲汝众生”最能体现他的内心真实情感。

所以在“三言二拍”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情感的描写,也有很多文章体现了重视情感的心理,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理对情的迫害,对人性的摧残,试图通过作品来告诫当时时代的人们不要被理迷惑,要走出来,尊重情感,故而在描写女性方面他们大胆抒发女性对情的渴望。

《卖油郎独占花魁》作品通过细致逼真的情节描写,表明这样的婚姻态度:重要的不是金钱、门第、等级,而是彼此相知,彼此尊重,彼此有真正的爱情。

小说中的卖油郎秦重钦慕花魁娘子王美娘的美貌,一心用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去接近她,并在美娘酒醉之时目不交睫地守了一夜。

王美娘开始从新打量这个年轻人发现他不是那种风流成性、欺骗女性的男子,相反她发现这个男子是很不错的好人,由于受到传统的等级观念束缚,可是她仍然没有接受这个小伙子,直到她受到吴公子的欺辱才知道酒色之徒不肯信任,不肯托付终身,他们只是为一时之乐,根本没有怜香惜玉的真心从而越发感觉到秦重志诚忠厚的可贵,于是大胆地向他提出“我爱你”的要求,并表示愿意追随秦重粗茶淡饭的生活,也不后悔。

文章生动地写出秦重用他的真心实意感到美娘,他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无微不至,他没有趁人之危,没有在美娘落难的时候采取恶意行为,相反他在等待美娘,尊重美娘,中心是环绕一个“情”字。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下,仍有这么一些男性对女性如此尊重,值得我们肯定,让我们看到与以往封建思想不一样的特征。

“三言二拍”这部小说描写了很多人性美的方面,比如卖油翁重视信用、有仁义、诚实守信,一改以往封建社会人们固有对商人的偏见,以为商人就是奸诈,油滑,在利益面前不顾亲情,不顾人性。

这部小说对人性美的描述,体现出当时的社会人们已经开始对商人形象的重新审美,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有力回击,也是对商人义利兼得的宣扬。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外出经商,其妻王三巧与陈大郎私通,蒋兴哥知道后,休弃三巧后,对三巧再嫁未加阻拦,反促成其事—他希望三巧能因此脱离舆论压力,在别处开始新生活。

兴哥的善良温存,亦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

兴哥是普通的商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所追求的也只是一己的幸福,然而,当他为维护夫妻之间的性爱情分而宽恕对方道德上的过失时,我们能从中看出他们身上一些近代文明的精神萌芽。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虽然蒋兴哥的妻子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但是蒋兴哥还是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用自己的真心包容妻子的一切,这在当时奉行贞洁的旧社会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要那样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蒋兴哥以他的宽容体现了当时商人对女性的尊重,对迂腐道德的摒弃。

在“二拍”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姚滴珠因与婆婆不和,与公婆吵闹后负气出走,虽然是已经嫁给潘甲,但是由于受不了这种境遇离家出走,可惜在途中被骗去做妾,潘甲经商回来后发现妻子不在,一直寻找仍旧找不到,于是就上报官府,郑月娥因为自己和姚滴珠相像想要嫁给潘甲,但是被潘甲认出,潘甲执意不肯娶她为妻子,后来找到姚滴珠,虽然她已是他人的小妾,但是潘甲还是选择接受她,最终两个人相聚在一起。

像这样的一些商人,他们尊重女性、重视情感,尊重人性,是那个时代所难能可贵的,商人的这种人文主义是新时代民主的影子。

4.自强自立,有勇有谋中国人向来注重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注重低调行事,反对个性张扬,对人们的欲望的表达常常是比较隐晦的。

这种特征主义是小农经济的观念所致,人们脱离不了固定的牢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越来越迅猛,人们开始追逐属于自己的利益,属于自己的个性天地,他们有为个人目标奋斗的坚定理想,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从小和哥哥住在一起,某日因为和哥哥发生口角,赌气远走他乡,发誓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才肯衣锦还乡。

最终他辛勤劳作建立起相当富裕的家业。

在《徐老仆义愤成家》写一个忠诚的老奴阿寄,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勉,以主人凑出的十几两银子为本钱,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先是贩漆,后是贩米,再后来是只要赚钱的生意便可做,十年之间,遂成巨富,牛马成群,门庭热闹,奴仆雇工,不下数百。

阿寄虽然给主人挣了一个大大的家业,但一丝不取,临时死时家无余财,只有几件破旧的衣物、几两主人赏给他的散碎银子而已。

想到这种狼狈的情形,他觉得没有受到主人的重视,可能是因为一无所有也被轻视,他开始想方设法用行动表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