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成就

十二五成就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宁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三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94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70亿元,超“十二五”规划目标(65亿元)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15%)1.9个百分点。

2014年人均GDP达到20063元,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2668元,是201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7%。

从经济总量看,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二五”时期宁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工业经济强劲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64.2亿元,是2010年(20.2亿元)的3.18倍,年均增长26%,可以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工业率先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亿元”的目标。

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财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2014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6亿元、1.73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3%和18.5%。

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已经提前1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地方财政收入”翻番的目标。

(四)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消费需求趋旺,同时,灾后重建加快了城乡居民住房装修和家庭设备更新换代步伐,有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58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8.74亿元,是2010年(9.4亿元)的2倍,年均增长14.8%。

但是,与“十二五“规划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8%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五)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5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27990元,是2010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3.9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为7373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8400元,是201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16.6%。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出城镇2.6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预计“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为3.33:1,与2010年的3.73:1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十二五”规划中“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看,农民收入已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目标,而实现城镇居民收入翻番目标有一定困难,差距大约为1100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

前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8.2亿元,预计“十二五”累计投资达到287.2亿元,是“十一五”(83.05亿元)的3.46倍,年均增速达28.2%。

投资快速增长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但与“十二五”规划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的目标比,累计投资有大约13亿元的差距。

(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26:41调整为2014年的28:32:40,与“十一五”末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二、关于十三五宏观经济发展的思考(一)宁强目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宁强经济目前还处于由农业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过渡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判断依据如下:一是宁强目前一产占比高达28%,二产占比仅为32%,与工业增加值占50%以上的工业化标志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2014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39.9%、52.5%,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大;三是宁强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宁强工业目前主要还是以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采矿、电力生产、茶叶加工等初级工业生产为主。

(二)宁强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从外部因素看:一是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4万亿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

二是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后金融危机时代,处于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过渡的深刻转型期。

从内部因素看: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有力拉动了宏观经济的发展,随着灾后重建的结束,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力逐渐减弱。

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宁强经济至2011年以来呈逐年下滑趋势,增速分别为15.8%、14.5%、12.7%,12.7%,面临着较大的持续快速增长压力。

因此,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应该是“十三五”期间宁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宁强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下五个方面是宁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宁强生态功能的定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调水后对宁强环保的严格要求;二是宁强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转型期;三是宁强工业处于由过去20年采掘业为主,到目前以食品、茶叶、电力等多行业为主的制造业升级转换期;五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服务需求更趋多样化,宁强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宁强十三五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总方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十三五经济工作要坚持扩二产、压一产、稳三产这个思路。

一是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优先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扩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到十三五末,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4年32%的基础上上升1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2%以上,使工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一、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是把农业发展定位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农村耕地流转,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稳定8万吨粮食产量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特色农副产品原材料,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资源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发挥农业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力争到十三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4年28%的基础上下降18个百分点(年均降3个百分点),达到10%左右。

三是要依托宁强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立足宁强生态功能主体定位,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的同时,更加重视吸引外来游客旅游消费为主的外需发展,在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力争到十三五末,使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在2014年40%的基础上保持小幅上升(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47%(全面小康标准),同时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使消费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动力。

林业工作主要成就,一是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林改成效全面显现,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二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造林绿化稳步推进,重点工程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林木种苗管理明显加强。

三是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湿地保护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四是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林业宣传工作成效明显,生态文化主题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生态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六是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沙尘暴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

七是林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外事活动,深入开展履约与国际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八是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增强,林业政策和投入取得新突破,林业信息化成效显著,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法制建设明显加强。

九是行业自身建设扎实有效,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工青妇、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4年,全县预计完成林业总产值30800万元,占年初计划55100万元的55.90%,下降原因主要是石斛价格下滑;实现石斛鲜条产量2500吨,占年初计划2000吨的125%;原测算实现石斛产值43000万元,由于今年价格下滑,预计实现产值175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40.70%;实现核桃干果产量1800吨,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核桃产值55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草果鲜果产量1000吨,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草果产值40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0%。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66万元,完成年初计划2067万元的245.1%。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1.林下资源产业较快发展。

一是超额完成石斛新植任务。

完成石斛新植面积216.37万平方米(其中:集约化种植197.7万平方米、野生种植18.67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初计划142.9平方米的138.35%、7.1万平方米的262.96%),占年初计划150万平方米的144.25%,全县石斛种植面积累计达515.77万平方米;完成2个县级石斛种植示范园、10个乡镇石斛种植示范点建设,均占计划任务的100%。

二是草果产业得到巩固提升。

通过举办草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落实中耕抚育管理技术措施等,继续巩固提升了5万亩草果种植成效。

三是重楼、森林蔬菜等其他林下资源产业逐步得到发展。

2.绿化荒山行动步伐加快。

一是超额完成夏季造林任务。

完成夏季造林7.873万亩(其中铁刀木2.17万亩、油茶1.597万亩、澳洲坚果1.686万亩、异地还林0.22万亩、社会造林2.2万亩,分别占年初计划2万亩的108.5%、1.5万亩的106.5%、1.5万亩的112.4%、0.22万亩的100%、2.2万亩的100%),占年初计划7.2万亩的109.35%。

同时,种植糯橄榄0.06万亩。

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3.2万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铁刀木种植面积达3.6万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