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韦荣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学,南京 210044摘要: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国际分工的加深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世界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各国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同时,货币金融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迅速移动。
与此相适应,用以证明这些交易和经济活动的会计,也突破国家的界限,向国际会计协调化方向发展。
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需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由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也必须要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但当前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进程中还存在着协调化程度不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为了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维护本国利益,必须和一系列会计国际组织进行积极沟通、对话,走循序渐进的协调化道路,并且培养出自己的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完善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关键词:国际会计;国际协调化;动因分析;现状与问题;对策与意见 一、对会计国际协调化的一些认识 会计协调化,是指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制定或认可采纳统一的会计准则及其他标准化文件,促进一定地区或是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活动。对国际会计概念的认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会计国际协调应该包括会计准则的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协调。
会计的国际协调应是理论和实务协调的内在统一。2、 国际会计协调不是国际会计标准化,而是指各国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向接近的或一致的方向努力。
国际会计标准化,即全球共用一个统一的会计与报告标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前的努力应当是推动各国会计制度的趋同化。3、 推进会计国际化战略并不是要否定本国已经取得并业已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会计研究成果。
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是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此,如何把握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是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难点所在。可以说,过分强调国家化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化,而强调国际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国家化,其根本原因,是由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4、 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追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最终体现在财务报告上,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主要是财务会计的信息,因此,对国际会计协调的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了满足多方面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各国大都建立了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
要使各国企业间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就必须对各国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协调。
因此,国际会计协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是协调各国的会计规范。
5、 国际会计协调是建议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参与协调的各国共同协商的结果,它的最终方向是使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6、 会计国际协调并非仅仅是会计工作本身,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这就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苦谈判不断妥协的过程。
二、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动因分析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是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动了会计国际化的潮流。
近年来,经济活动中对协调各国会计制度的需求日益增加。此外,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活动,是促使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因素。各国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推进趋同的主体力量。
但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社会环境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国会计逐步向国际会计标准趋同都有自己独特的动因。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趋同有以下动因:1、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尤其是形成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会计制度全面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迅速发展,而国际化的全球市场要求会计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真实、公允、可比并能满足国外投资者、债券人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必须要求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趋同。
我国积极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协调,也是为了本国利益,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减少筹资和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
我国必须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又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会计规范体系。2、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完善的自我需要 为了开拓融资渠道和充分利用市场筹资的能力,我国的大量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巨型国企,新浪、盛大等高科技公司,都申请在美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上市。
我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显然,与各国会计制度及报告制度的差异,将增加我国企业进入跨国资本市场的困难,这就对会计的国际协调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3、国内会计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会计服务公司的推动 目前,随着跨国经营活动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的会计服务已经趋于国际化。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在我国设立了办事处或分所,推动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 加入WTO后,在WTO框架内,国内的会计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面对国际同行的竞争,必须同样学会运用国际会计惯例、提供国际标准化的服务,才能保住自己的客户资源,在会计服务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我国目前会计与国际上的一些方面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
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
从会计行业自律程度,我国尽管拥有一千多万会计人员,但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人才,整个会计队伍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掌握新准则新制度的能力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程度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仍不理想,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仍不够强。
2、 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程度还不高。
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明显具有边际性和局部性的特点。
边际性是指我国会计的协调化总是从会计规范的“边际”即不均衡性最严重、获利性最大、最易于推行和开展、成本和阻力最小的那一点开始,每一次变迁进展的深度都会达到而且也只能达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整体变迁的风险和改革的社会阻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还仅限于某些领域。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还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并且许多公司并不认真执行已经颁布施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的国际化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许多公司丑闻,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行为,不仅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会计国际协调化进程。3、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拥有一千万左右的会计从业人员,但大多数会计人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以至于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当前环境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他们对国际惯例了解程度不够,不能跟上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会计正在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等。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会计协调中仍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认识上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另一方面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认为国外会计什么都好,我们自己的会计什么都不行。
2、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
表现为一味地学国外的而不考虑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其结果是我们越来越依赖别人,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不利于我国会计自身的发展。
3、我国目前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研究、介绍的组织者。
国内虽然有不少会计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西方的著述,但是,几乎完全是个人兴趣,研究结果零散,不系统,很难普及推广。
4、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倾向。
一是只重视发达国家的会计,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二是在发达国家只注重英美国家,而忽视了德、法、日等国;三是过于注重企业会计方面的经验而忽视了宏观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四是太看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包括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国外会计方面的新领域。
所有这些都制约和妨碍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阻碍了我国会计的全面发展。
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意见与对策1、 培养一支熟悉会计国际惯例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我国的会计教育相对于会计的发展是滞后的,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整体还不高,必须要以超前的意识,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开设国际会计课程,使学生同时掌握国内和国外的会计理论、方法和准则。
对于在职会计人员应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尤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水平的培养,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
2、 借鉴国际会计的构架、理论、方法和准则这是国际会计协调的前提。
一是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专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
二是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高等院校和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和资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会计国际协调走先区域协调后国际协调的道路 亚洲国家特别是东盟的大部分国家,地域相邻,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建立东盟区域性的统一的会计模式,其阻力比较小。如果能够积极总结各个东盟国家会计模式的特点,先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形成完善规范的亚洲会计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整个东盟国家整体的会计水平和协调程度,而且可以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一种新的力量,从而也可以把我国优秀的会计特色介绍到国际上去。五、小结随着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国际会计氤氲而生。
国际会计的发展与完善关系到我国国家、企业的自身利益,所以在面对资本、市场、经营的国际化,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是必然的趋势。
针对目前我国国际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机制不完善、发展缓慢等问题,我们应从会计准则的完善、人才的培养、道路的正确选择等方面来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在应对国际市场上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盖地.刘慧凤.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2004[2] 马聪.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商业经济.2013(7) [3] 罗胜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特点及动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左瑞忠.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探讨.当代经济.2012(2) [5] 李苗苗.马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究.现代营销.2012(5)[6] 刘丹丹.对会计国际协调化的思考.东方企业文化.2011(2)[7] 吕玲.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我国会计国际化.现代商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