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综述1前言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物流被看成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成本的最后处女地”,物流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是指物资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物流动过程,物流成本是物资流转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物资在实物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
物流成本和物资流转量、流转环节成正向相关关系,即流转量越大、流转环节越多,物流成本越大。
企业供应系统是指物资从采购、进厂,直至送达企业内使用单位的全过程。
本文所说的企业供应系统的微观物流是指物资从供应商最初与企业之间进行商务洽谈→签订合同→物资进厂→卸货→送达企业内使用单位的全过程的全部物资流和信息流的总和,其具体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和领域。
在现代钢铁企业中,无论是从高炉→炼钢→轧钢的长流程生产工艺,还是从电炉→炼钢→轧钢或从钢坯→轧钢的短流程生产工艺,其物资供应系统中的物资流转量少则几十万、数百万吨,多则数千万吨,其物资流转量大、微观物流环节多,物流成本高。
本文通过探讨钢铁企业供应系统微观物流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探索如何优化微观物流管理,寻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供应系统的微观物流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物流硬件、物流软件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
物流硬件本文是指在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类:1)在项目设计中就存在物流硬件上的缺陷有的企业由于在物流基础设备设施设计中存在缺陷,在项目投产使用后,要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的办法加以改变,要么因改造费用太高放弃改造,使得企业长期花费较高的物流成本。
例如,鄂钢目前正在运行的4座30t转炉,由于在建设设计中没有对物流供应模式进行科学充分论证,导致在铁合金原料的卸车和流转等物流硬件上存在设计缺陷,将铁合金原料的受料环节全部设计为高0•8m的地上桶,铁合金只能从汽车上经人工卸车、装入铁桶内,再用天车把装满铁合金的桶用天车吊转到漏斗形的料仓内。
这种人工卸车和天车吊转的物流方式,不仅会带来铁合金粉尘污染环境、铁合金容易被盗、天车作业繁忙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且仅人工卸车费和汽车运输及待班待时费等物流费用,每年就增加约25万元。
因受场地限制和需要高额的改造费,被迫放弃改造。
2)物流硬件的改造或发展与企业发展不同步在我国现有钢铁企业中,很多是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库房、料场、铁路专用线、港口码头等物流基础设备设施是按当时生产规模设计进行的。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的企业,或受场地限制,或因企业资金困难等原因,其物流基础设备设施发展滞后,没有与生产同步发展,导致整个供应系统的微观物流在卸车、卸船、仓储、供应等方面,不得不用较多物流作业环节和高昂物流成本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例如宝钢在生产规模逐年发展后,其自有码头建设滞后于生产的发展。
在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一期工程竣工以前,宝钢每年大约有800多万吨进口铁矿石需要从第三方物流———北仑港进行中转,每年需要承担进口矿石船舶的巨额压港费用和很高的海运费,从而增加了矿石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流软件在物流管理的理念、方法、基础管理工作等方面,即物流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主要原因是企业上层领导未能体会或获取最优物流配置能创造多少效益的数据,从而没有加大对库房、料场、铁路专用线、港口码头等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对物流结构进行调整、对物流网点布局进行优化等投入力度,直接导致或物流作业效率低下;或库房、料场与终端需求者之间布局不合理,存在转运距离远,交通不便利,作业环节多;或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不协调等问题出现,最终导致企业物流成本高。
2)缺乏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物流供应链管理就是将物流和企业活动的相关联的全部作为一个过程来管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合作,该过程是一个大的系统。
将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理解为供应链关系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在企业供应系统中,将各微观物流的作业环节视为供应链的,不易被理解和接受,那么用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来优化企业供应系统中微观物流管理的就更少,其结果是各供应环节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政,为了各自的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势必导致物流综合成本不是最低最优。
3)物流“效益背反”理论没有密切结合到物流管理实践物流“效益背反”理论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
例如,通过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量,可以减少库存资金所占用的成本,其必然会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对于这种此消彼涨,此盈彼亏的物流领域客观存在的事实,就需要企业各级物流管理人员用系统管理理念,研究物流系统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采取措施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最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但有的企业在实际供应系统的微观物流管理中,没有将物流”效益背反”理论与物流管理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相关各部门或上下道物流环节中,出现各自为阵,为了各自的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从而导致物流综合成本无法取得最低最优效果。
4)没有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来进行经济地供应不计成本地安排本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单位或队伍进行作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进行供应时,没有进行充分比较、好中选优、选择最佳方案,这都会增加物流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5)物流环节没有最大限度的减少某些工作(如信息、采购、物流作业等具体工作)没有做细,甚至可能是主观上工作粗糙、没有精打细算的意识,造成重复转运或额外增加物流环节而增加物流成本;少数企业没有对特定物资(如耐火材料等)实行科学整体承包性采购、供应、使用等一条龙作业模式,导致物流环节较多,物流成本高。
6)没有尽可能缩短物流路径懂得“物流路径越长,物流成本越高”这一道理的人很多,但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因物资流转过多路径而增加物流成本的现象,其原因是采购计划不周密或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等,在近距离物资不能保证供应的情况下,不得不舍近求远,通过付出高额物流成本甚至较高采购价格的代价来保证供应。
7)物流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例如,物流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对采购、供应各环节物流价格的定价和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物流作业计划性不强,没有做好总体安排和周密计划;没有对实际物资供应中的多种物流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和权衡,导致决策失误;对临时性的用工、用车没有有效控制,甚至出现违规用工用车现象;物流作业的原始记录和台帐不够规范,对物流费用的签证结算不能追根溯源,工作随意性大;信息管理工作不到位等等。
物流管理基础工作中信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信息没有进行准确、及时、有效地收集、传递、处理、储存、利用和反馈,可能会给企业增加较多的物流成本。
例如对物资的在途信息掌握不准确,就可能给供应造成供应量或太多或太少的被动局面。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企业就可能会额外付出物流成本来保证不能间断的生产供应。
例如,对国家大幅下调汽柴油价格的信息不清楚,在与第三方物流或物资供应商谈价格时,执行的就有可能不是很合理的物流价格;再如,对企业内生产单位的生产状况、生产节奏、现场用料情况等信息了解不完整或反馈不及时,就有可能导致要么物资库存过低而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不计成本保供,要么物资库存过多而需要增加内部物资转运,从而增加物流成本。
人员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物流技术人才队伍。
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仍有一些企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物流技术人才队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物流管理,但大多停留在强调层面,而对物流工作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导致各级具体物流管理人员在日常物流管理工作中目的不明确、措施不具体、效果不理想。
2)企业具体管理人员虽然有物流管理概念,但管理粗放的不少。
3)企业具体管理人员的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在采购、物流作业与管理、费用控制与结算等方面深入加强管理。
3优化措施针对企业供应系统的微观物流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分别从物流硬件、物流软件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对物流管理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硬件通过加大对与企业供应系统相关联的微观物流管理硬件的投入力度来优化物流管理硬件,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1)在项目设计中对物流硬件进行优化企业在物流基础设备设施方面,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就对物流硬件投入进行科学论证和优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一劳永逸的效果,可以在物流硬件投入使用后长期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例如,鄂钢在新建120t转炉的设计中,就克服了以前在转炉铁合金原料卸车和流转等环节上存在物流硬件上的设计缺陷,加大了对供应系统中的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的投入,在铁合金的卸料、受料环节中,设计为汽车自卸、卸入地下料仓,再经运输皮带全封闭传送到各个料仓。
这种比较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模式不仅有利于环境治理、物资防盗、安全生产等工作,还会给企业带来长期、持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加大力度促使物流硬件与企业同步发展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在物流基础设备设施上的发展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企业效益;但若在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加大物流硬件投入力度,促使其与企业同步发展,就可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宝钢为了加快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港口建设,于1997年开始在位于浙江省舟山嵊泗县的马迹山港斥巨资分阶段建设其自有矿石中转港,该港建成后可最终形成5000万吨年吞吐能力。
建设马迹山港是宝钢破解铁矿石运输瓶颈的战略决策,通过减少进口矿石船舶的巨额压港费用、降低运费等方面来降低宝钢所需进口铁矿石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该港投入运营后,开辟了通往巴西、秘鲁、加拿大、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等南北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远程航线。
据测算,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投入运营后,按其运输泊位等级,以巴西矿石运输成本为例计算,采用25万吨级巨轮比采用15万吨级船舶运营,每吨矿石可节省运费3•26美元,仅一船一航次即可节省运费32•6万美元(按2003年至2004年海运费价格测算)。
武钢和宁波港集团、和润集团合资成立浙江舟山武港码头有限公司,从而在浙江舟山凉潭岛建设年吞吐能力为3000万吨的大型铁矿石中转码头。
武钢此举是为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自有的大型铁矿石中转码头,打造武钢现代化港口大物流,确保武钢进口矿石供应安全,降低物流成本,必将带来长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