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家庭养老本科论文) 正式

开题报告(家庭养老本科论文) 正式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 (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2009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生姓名:白雪彬
指导教师:郝金磊
2012 年12 月6 日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突出特征。

中国人口在21世纪初已经进入老年型,在未来半个世纪,是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时期。

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

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这是中国在新的世纪人口发展的突出特征。

中国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清醒地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做好全面准备,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步伐,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我国未富先老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无力完全承担养老责任,仍然需要家庭养老发挥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数众多的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养老。

中国作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在新时期,如何认识家庭养老并对其他养老方式进行选择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课题。

选题的意义:
养老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

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

养老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历史选择的延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老龄化社会和现代家庭的稳固也需要家庭养老。

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速度比人们预计得快得多。

在目前社会养老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重视家庭养老的发展,利用好家庭养老的优势,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

本文从家庭养老的理性分析出发,总结中国家庭养老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探求家庭养老未来的出路,对于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家庭养老不完全依靠家庭的力量,这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共识,居家养老是英国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并配合社区照顾,并且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石彤,1998)。

这项在《1982 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有过研究记录,计划中支出要支持老年人在家中养老,让老年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社区的帮助在社区中生活,尽量减少社会压力。

家庭养老注重社会的力量,家庭养老虽也是养老方式的形式的一种,但它是就由谁提供或承担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而论的,是相对于由社会供养的一种由家庭供养的养老形式。

但又不完全是子女对父母反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对于中国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与家庭的力量相互配合,完善其中的内容,而又可以避免全盘西化,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家庭养老政策变得更加人性化,因为家庭养老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让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还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尽管家庭的力量起到了照顾
老人的主要作用,但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在社会整体上是一种不仅由家庭成员承担参与,社会上的非家庭成员等多种照顾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因此,对一位老人的家庭照顾是一个多因素和多人力投入的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专家主要分为两派:原新、姚远、李桂梅等专家持肯定的态度,比如原新就认为,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年龄、人口和支持关系的分析足以推论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巨大多数子女可以完成责任。

(原新,2004)姚远认为寻找一个普适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数量(家庭支持角度),二是老年人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老年人的需求角度)。

姚远将前者称为“工具标准”,后者称为“理性标准”。

从中国历史上看,维系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是“工具标准”,强调子代对亲代的责任,强调子代能为亲代做什么,而不在意亲代需要什么,所以子女数量在影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现代中国支持家庭养老的不只是“工具标准”,还有理性标准。

首先,家庭功能的外化降低了家庭养老中子女数量的权重;其二,老年人自身要求的展现减弱了家庭养老中子女的作用老人的观念。

(姚远,2000)
乐章、陈璇和风笑天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比较综合观点并不乐观,对行为对象的关照比较全面,整个研究大体从经济保障、日常生活照料、精神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养老问题。

(1)在经济保障方面,子女面对“4-2-1”代际结构时在“反哺”老人、满足自己需要、哺育下一代这三项选择的时候不得不有所放弃。

家庭养老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与养老保险金,以及子女提供的包括情感和日常照料的资源。

往往这种情况会使老人生活情况下降。

(2)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老人将成为独生子女在机遇面前沉重的包袱,加大他们的机会成本。

分家不分居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多,日常照顾只能体现在“看望”上,周密的照料几乎将不可能。

保姆产业因此兴起。

(3)在精神方面,社会交往频率的降低将使老人更加孤独,家庭养老导致的老人式微和多个老人的养老期望同时被一家所需求难以满足时不可避免产生空虚感。

(乐章、陈璇、风笑天,2000)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专家对于家庭养老也是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如:谷德;莱韦;帕森斯)属于西方的传统认识,崇尚民主自由,社会养老能力和意识较强,但家庭养老意识较弱,父母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双方都是单独居住,外国一般不会拥有三代同堂的局面;并且在法律方面,外国——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抚养义务,子女不对父母具有赡养义务;西方家庭养老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之后,强调工业化和核心家庭能力 (谷德,1963;莱韦,1965;帕森斯, 1949),或者强调不同家庭制度连续性的历史比较研究。

他们都有一个隐含的共识,即父母权力(尤其财产控制权力)的削弱将导致家庭养老制度的式微。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家庭养老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一)进行家庭养老研究的背景
第二部分,家庭养老的必要性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二)我国家庭养老的特点
(三)我国家庭养老的优势
(四)家庭养老有助于减轻政府压力
(五)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三部分,我国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
(二)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
第四部分,创新我国家庭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策入手
(二)从立法角度入手
(三)从经济角度入手
(四)从社区对家庭养老角度入手
预期目标:通过对我国家庭养老的必要性分析,促进现代家庭养老健康发展,缓解政府的养老压力,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1.文章主要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演绎推理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家庭养老所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2.文献调研,通过对家庭养老的理论研究,了解家庭养老的现状,借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工作有章可循。

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网站上搜索相关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背景信息。

3.专家咨询,就是通过与专家的面谈、访谈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有关学者、专家们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他们对我国家庭养老的意见、力求使调查研究科学、客观、合理。

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1﹑2012年10月25日——2012年10月30日,确定选题;
2﹑2012年10月31日——2012年11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
3﹑2012年12月01日——2012年12月28日,收集资料,完成初稿;
4﹑2012年12月29日——2013年03月10日,完成第二稿;
5﹑2013年03月11日——2013年04月01日,完成第三稿;
6﹑2013年04月02日——2013年04月20日,定稿。

7﹑2013年04月21日——2013年05月15日,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的家庭养老.《社科信息文荟》[J].1995年第18期
[3]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张纯元.《中国老年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唐琰.《中国人口潮跨世纪的挑战》[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6]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 : 华龄出版社.2002
[7]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8]赵仲杰.《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9]邓大松、刘昌平.《2005-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六、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七、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系(盖章)
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