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新版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新版
2.滑稽: 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 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走一步,再走一步》朗读。
2. 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难点)
3.体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 感受。 (重点)
来自《点拨》
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 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 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 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 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 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 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 《悬崖上的第一课》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是什么意思? 【答案】 “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 “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意 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 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要一步一步的战胜小 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
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 文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检查预习
4. 听读课文
5. 整体感知 9. 本课主旨
6. 句段品析 7. 疑难探究 10.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8. 板书设计 11. 拓展延伸
12. 教材习题讲解
13. 课后作业布置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重点)
一 读一读字音
zhuó
灼人
jī
滑稽
sǒng
耸立
xuàn
晕眩
yē
抽噎
juàn xū
厌倦 嘘声
wù
突兀
shuò
闪烁
huǎnghū
恍惚
二 写一写字形
参差(cēn)cī不齐 línɡ( )乱凌 惊慌失 cuò( 措) 山yá( )崖 天yá(涯)海角
三 记一记词义
1.参差不齐: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重难点小结
这里重点写了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脱 离险境的心理感受,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先 记叙,后议论,升华主旨。
【难点探究】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怎样认识 “父亲”这一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1)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 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2)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 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他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 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引导孩子大胆尝试, 教给孩子恰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 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伟 大的父亲,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人生向导的作用。
9.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案】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 困难就小了,就 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 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阅读方法解密
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记叙中的议论往往使文 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 深化主题。答题时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代表 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二是议论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 图。本段的议论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中心。
2.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渴望—犹豫—畏惧—疲乏—有了信 心—信心更强—巨大成就感。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 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答案】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 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 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5.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 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 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第17、18 两段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 用? 【答案】这两段的开头都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营造 出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场景,烘托了“我” 身处险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重点品析27—29段
7. “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 “大哭”有 什么不同?
【答案】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 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 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 恐惧、焦急。
8.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答案】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 做到→再一次 “我”做 到 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 步,就容易战胜了。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 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 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 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 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 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这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 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 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 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 的处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 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 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 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 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 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