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
激发兴趣 正确读诗
片段一 (配乐播放庐山风光片,简笔画出庐山及庐山瀑布。)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青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 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 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 1300 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 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 想读读这首脍炙 人口的不朽名作吗?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反思: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庐山是驰名中外的胜地。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庐 山的美, 简笔画出庐山的形, 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情感学习氛围。 再让学生用自 己的话说出庐山的美, 更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庐山, 零距离地感受古诗, 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渐行渐浓, 再切入到他们的求知基点, 只提把诗歌读正确、 读 流利的初步要求, 让学生在充分读的训练中树立了学习古诗的信心, 奠定了学好 古诗的基调。 ]
础,为研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读诗句,
三.探究阅读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体会感 情打下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
良好的
什么,并说出理由。
铺垫。 因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
此,创设
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 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 启发学生体会意思, 想像美 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 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 ---- 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 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武汉市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
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
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
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老师评课:
低年级的古诗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 教学本课时, 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 读中生情,在吟中入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借助图 画感悟文字的意思, 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 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 加深对诗句 的领会、理解。最后达到熟读成诵。首先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 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自己动笔画一画, 享受审美乐趣。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把自主权交给学 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本诗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美,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师: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 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 想跟着老师来读 这首《望庐山瀑布》吗?(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 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 师:谁会背这首古诗?
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
反
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
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
思
激情吟诵, 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 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
人若干年前的“情”。
板
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
书
教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 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 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 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 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疑”
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
学
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
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情境, 变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
“话”为
“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 画,有机
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地转化
诵读
学习活Biblioteka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
验,引导
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学水生自”加熟
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主学习。
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夯实基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
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 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 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
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充分尊
二.初读课文
重学生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
的读书、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识字经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师: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生: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反思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 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 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 “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 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 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 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 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 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 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 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 达到 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 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要。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好地体会“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 “银河落”的惊天动地。在读诗中激活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 海中组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从而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这时的读诗,想象,表达等方法应该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艺术体操。 ]
激情吟诗 熟读成诵 片段三 师:瀑布的快、急、猛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让我们大开眼界。 生:这可真是天下奇观呀! 生: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 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 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 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应该陶醉不已。 生: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生: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师:(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 这种心境? 生:“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2、逐步体会庐山瀑布的雄伟。
情意目
标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根据上下文识字的方法。
逐步培
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1、 正确认读“炉、紫、遥、川、疑”5 个生字,并学习在语言环
境
中正确使用。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
专家评课
学习古诗也是一件枯燥的事, 在教学之后, 我发现: 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作 者的意境, 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 那也许读起古诗来会更有味道。 教师主要是 要领好学生理解古诗的现代意思。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学生自己并不能把“烟”和 云雾想象或联系起来, 当老师出示图片并结合这句诗展开提问时, 问题变得非常 简单,一半多的孩子知道那“烟”指的是云雾。《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师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 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 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 生领会文本作者的意思很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 有了教师正确的指 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激活想象 进入意境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注释认真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出了紫烟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 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师: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 生:“生”字能表现紫烟的美。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生:“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 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师:(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生:太阳出来了, 紫烟把庐山唤醒了, 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 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师: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反思 引导学生重点读“生”,学生自然地边读边想象,庐山香炉峰的紫烟宛如一 幅绝美的仙境图浮现在学生脑中, 这一读, 既深入了学生对诗歌的品味, 又培养 了学生读文字思画面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
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 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 背诵了许多古诗, 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 我认为, 到了小学中高年 级,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既有利于学生汲取我 国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