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家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作家简介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先后编修、删订《诗》、《书》、《春秋》等书,为整理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弟子辑录的以他的言论为主的《论语》一书,反映了他的主要思想、事迹,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

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言简意赅,善用譬喻,吸收有不少民间谣谚,对后世影响极大。

墨子(约前468-前376,一说约前479-前403),名翟,鲁国人。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记录的《墨子》一书,记有他的言论和事迹,是我国古代哲理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孔子的三传弟子。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思想家、散文家。

所著《庄子》一书,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他所创作的“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为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赵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著有《荀子》一书,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著作。

所作文章以善于说理见长,组织严密,议论风生,沉着浑厚,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家、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荀况的学生。

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五蠹》、《孤愤》、《说难》为其代表作。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削足适履》等篇,为人传诵至今。

1/69页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与楚王同姓。

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楚辞”这一文学体裁的创始人。

公认的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他的人格、精神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

其《九辩》一篇被公认为其代表作,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宋玉悲秋”之语由此而来。

所作辞赋,发展了屈原所创造的“骚体”,演变成为“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一定贡献。

贾山西汉政论家。

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

初为颍阴侯灌婴给事。

文帝时上书,以秦之兴亡为喻,讨论治乱之道,强调君主善于纳谏的重要,并要求重视教化和礼义。

其书名《至言》,文存于《汉书》本传。

另有论文八篇,今不存。

贾谊(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世称贾生。

文帝初,召为博士。

不久超迁太中大夫。

后谪为长沙王太傅。

渡湘水时,作赋吊屈原,以自喻其不得志。

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郁郁自伤,不久即去世。

曾多次上疏,议论时政。

又力主重农积粟,抗击匈奴攻掠。

所著政论文如《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过秦论》等,被称为“西汉鸿文”。

有赋七篇,今存者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另传有《新书》十卷。

韦孟西汉诗人。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初为楚元王傅,后又为元王子夷王、孙王戊之傅。

戊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前,孟曾作《讽谏诗》,对其荒淫跋扈作讽谏。

后去位,迁家于邹,曾作《在邹诗》。

两诗今存,俱为四言体。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

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

初从张恢研究申不害、商鞅的法治学说。

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

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为“智囊”。

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

继承先秦法家“重本抑末”思想,反对商人兼并农人,并主张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族的攻掠。

又建议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获景帝采纳。

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借口,发动武装叛乱,遭政敌袁盎等人攻击谗害,被杀。

所著政论文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被称为“西汉鸿文”。

原有集,已失传。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

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

濞欲反叛,乘上书劝阻不听,遂去为梁孝王客。

吴、楚七国起兵时,再上书劝濞罢兵,又不听。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入京,死于途中。

有赋九篇,今存《七发》等三篇。

原有集,已散佚。

近人辑有《枚叔集》。

枚皋西汉辞赋家。

字少儒,淮阴(今属江苏)人。

枚乘之子,武帝时为郎。

以下笔2/69页敏捷得名。

有赋一百数十篇,今多不传。

邹阳西汉文学家。

齐(今山东东部)人。

初从吴王刘濞,有《上吴王书》,劝濞勿起兵叛汉,濞不听。

后去为梁孝王客,遭谗下狱,有《狱中上梁王书》,申诉冤屈。

释放后,为梁王上客。

所作散文,尚有战国游士纵横善辩之风。

严忌西汉辞赋家。

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时人改其姓为严。

会稽吴(今江苏吴县)人。

好辞赋,为梁孝王门客。

有辞赋二十四篇,现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

见于《楚辞章句》。

严助(,-前122),西汉辞赋家。

会稽吴(今江苏吴县)人。

严忌之子,一说为忌之族子。

武帝初即位,郡县举贤良对策,擢为中大夫。

后迁会稽太守,复归长安,为侍中。

因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刘安谋反,牵连被杀。

有赋三十五篇,今不传。

淮南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部分门客的合称。

其作品,现存有《招隐士》一篇,收入《楚辞章句》中,王逸注称为闵伤屈原而作。

《文选》题为刘安作。

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亦均称为淮南小山所作。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至梁,从枚乘等游。

工辞赋,所作《子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

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

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

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

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

武帝时,官太中大夫。

性诙谐滑稽,后世关于其之传说颇多。

善辞赋,《答客难》尤为有名。

《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也托名为其所作。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东方先生集》。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早年游踪遍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改革历法。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终于完成史籍,其书初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为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其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个人见解,与儒家观念学颇有不同。

班固曾谓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其传记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所撰《报任少卿书》,对自己下狱受刑和忍辱著书经过,叙述颇详。

王褒西汉辞赋家。

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

宣帝时为谏大夫。

以善辞赋3/69页著称。

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穀梁传》。

曾任谏大夫、宗正等。

以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

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

又有《五经通义》,亦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字子云。

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

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

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

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

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

后主张一切言辞应以“五经”为准则,而“词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遂鄙薄词赋,以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

曾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

所作《方言》,记录了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又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

所著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

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班婕妤西汉女文学家。

名不详,楼烦(今山西朔县)人。

班固之祖姑。

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

所作今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叙述深处宫中的苦闷。

《怨歌行》见于《文选》,亦称《团扇歌》,后人多疑为伪托。

冯衍东汉辞赋家。

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西汉末,从刘玄起兵。

玄死,从刘秀(光武帝)。

后为曲阳令,迁司隶从事。

因交通外戚免官,潦倒而死。

所作辞赋,多写失官后的感慨。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出身“细族孤门”。

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守章句。

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其才学,以为“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

”汉章帝特诏公车征,因病未行。

其学反对谶纬迷信,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以“效验”、“证验”检查知识的标准。

所作《问孔》、《刺孟》等篇,反对将儒家经典变为教条。

其论文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篇》)。

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

所著今存《论衡》。

梁鸿东汉文学家。

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

家贫博学,与其妻4/69页孟光隐居霸陵山中。

曾因事过洛阳,见宫室侈丽,作《五噫歌》加以讽刺。

以此为朝廷所忌,遂改变姓名,东逃齐鲁。

后至吴,依皋伯通,曾为人佣工舂米。

每归,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

不久病死。

著书十余篇,今不传。

傅毅(,--约90),东汉文学家。

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