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
功能分析
作为设计学院的大楼,建筑以设计教学和创新用途为主,设施包括:设计室、研究室和工作间、展 览、教室、公共休闲区等。
然而由于过于强调异质空间,导致平面布局出出现了很多狭小空间以及很多非规整空间,无法作为
需要布置投影和黑板等设备的教室功能使用,同时由于追求视觉和空间效果,扎哈设计了很多交通走廊, 并导致了部分立面与平面的脱离,造成平面利用率低的同时,使得立面清理维护也成为一个难题。
设计师手绘图
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设计分析
平面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建筑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四个悬浮体在水平方向
上以Y形或L形的姿态在大树之间自由伸展。这种形态与大树的枝杈形态十分相似,
与基地的特质十分契合,更容易塑造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状态。
平面布局和景观设计上 ,建筑师用了一定的 造
园手法: 由波纹扭拉铝条构成的半透“粉墙”,成为 一系列室内外空间的容器和间隔。穿行于这些半透墙 体内外,小屋、小院、小桥,以及它们所指引的不同 风景,将在漫步的路径上交替出现。外部的水景、漫 步道等设计与建筑的茶室、展览功能紧密结合,创造
我认为,在业主没有清晰目标和未来预判的时候,建筑师有责任说明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业主分
析利弊,最终给出解决方案。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大楼 |
建筑设计:扎哈·哈迪德
4
项目地点:中国香港
委托人:香港理工大学 项目时间:2007-2013
项目背景
为了促进设计学院的发展,促进院系之间开展跨学科项目,以及 加强学校与政府、学术界、民间等组织的交流,香港理工大学于 2007年举办国际竞赛,拟建创新大楼。扎哈的事务所通过竞标拿到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个人评价
密斯提倡“少即是多“,在平面设计中隐含的几何原则也体现了其个人的理性主义精神。密斯在设 计过程中希望将自然、居所以及人类三者结合,达到高度统一。但我个人认为密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更 侧重于形式本身,追求形式和建构上的简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碰到形式与功能冲突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必须分析清楚建筑的使用者特 点、后续的管理和使用等问题。在充分设想未来使用场景的情况下,作出一个合理的评判,一味追求形 式而导致建筑功能性的缺失,那么建筑就会成为一件摆设或是艺术设计品,这与建筑的性质相悖。同时
同时也避免了向外扩大、延伸体量,使得平面布局更加紧凑、简洁。
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个人评价
如何在城市中回应建筑与基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如今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受重视。我认为祝晓 峰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分析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师将场地上看起来似乎
是设计障碍的大树变成了设计突破点,巧妙地设计了迎合大树的平面形式,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功能分析
作为度假别墅,范斯沃斯在功能组成上十分简单。建筑内部仅设计了一个小小封闭的服务中心,把 浴室、厕所这些设施放在里面 。玻璃盒子与内部服务中心之间的一圈,则设置为厨房和起居室。
厨房 厕所 浴室
起居室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功能分析
除去别墅的基本居住功能,观景性也是该设计中密斯着重考虑的部分,包括大面积玻璃立面的设计, 以及完全开放的起居室和厨房设计。但这样极简的设计,却给业主范斯沃斯女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私 密性问题、保暖隔热问题、以及功能使用不便等问题,使得该建筑缺乏良好的实用性。
的卢浮宫并不会产生巨大的冲突。金字塔形态具有下大上小的特 征,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卢浮宫立面的遮挡。
材料上,同时采用了玻璃材质,能够使得人们的视线通过。 设计上,体量的把控也十分到位,金字塔成为了广场的中心,
但不是重心,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把人们指引向卢浮宫,但也 不会过分的喧宾夺主。
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应该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接触实际的项目作品,去不断感受和领悟形式和功
能之间的平衡点。
| 思考总结 |
Thanks for listening!
除了为卢浮宫增加了新入口,贝聿铭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 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 新布置了博物馆的辅助空间后,卢浮宫可以增加自己的馆藏,并展出更多
的艺术品。
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
功能分析
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
个人评价
在历史建筑——卢浮宫面前设计新的建筑,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贝聿铭通过寻找经典形式, 巧妙地采用了玻璃金字塔的形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这一入口将广场巨大人流引入地下,解决了功
乎无任何功能限制,可以让他自由发挥。
由于种种原因,该住宅直到1949年9月才动工,1951年完工。 这座钢结构建筑表面完全被玻璃覆盖,让住户与周围田园诗般的环境 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件作品成为了密斯现代主义理想的代表作
品之一。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设计分析
整个住宅由主体建筑和其南侧的一块平台构成,主体部分是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 盒子,它们被三排白色的工型钢柱从地面上撑起。采用抬高的形式,使得建筑体量显 得更加轻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潮防水作用。
在这里,建筑的结构、材质,和大树的枝干、树叶交织在一起, 一起营造出一个个纯净的室内外空间。这些空间(屋和院)在时间(路 径)的组织下,共同实现了时空交汇的环境体验。这是一件由建筑和
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
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设计分析
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 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一、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二、保留六株 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
思考总结
我认为这次寻找的案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处理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关系的,有处理建筑与自然 环境关系的,也有强调创造性和“未来主义”风格的。这些案例虽然分为了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但其
实都有可以供我们学习反思之处。学习案例优秀之处,反思案例不足之处。
抛开甲方的硬性要求和个人过度的理想主义,建筑设计过程中总会遇到形式与功能产生矛盾冲突的 地方,我们能做的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个矛盾转化为设计的突破和创新点,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感 受,不只是做一件好看不好用的“艺术品”。
方案,项目最终于2013年建成。
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
设计分析
从基地现状看到,基地周边都已经有紧密的建筑设施, 用地限制十分严格。面对狭窄而不规则的用地,扎哈采用 了“L”形的平面布局,尽量去契合这块建筑用地。
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
设计分析
立面设计上,扎哈主要强调了线性以及曲面,通过层层堆叠的曲面,突出建筑的动感和现代气息。 内部空间设计上,扎哈强调空间的流动性以及互相交织性,打破了传统大楼的空间秩序。
了一种惬意、舒适的氛围。
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功能分析
整个建筑可以分为三大主要功能区间:1、展览区;2、签约区域;3、 办公区域。 签约区域 :这部分空间处于基地上六棵大树的生长区间,建筑以一定 的伸展形式与大树自然交错。该空间作为客户签约场所,这样的设计方式 能够为客户提供良好的 景观视野,給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顺利签 约。建筑师将空间形式与建筑功能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办公区域 :办公区域是该建筑的主体部分, 形式单元 与签约区域基本 一致,但组合方式则产生变化,成为环状,这样的平面布局形式,具备良 好的通达性,通过提高了交通效率来提高办公效率和人们的交流。 展览区域 :展览区域利用了办公区域环状内部的“虚空间”,将展览 区域置于此处,处于签约和办公区域两大区间之间,便于不同人群的观展,
因为建筑和自然的共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整体环境舒适性与视觉观赏性。 在处理基地与建筑的关系时,建筑师应该充分分析基地环境状况,发掘场地的特点,寻找设计可能 做出新意的潜力点,尊重基地,尊重自然,用合理的空间形式去回应基地特质,同时也必须处理好形式
与功能的关系。
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 范斯沃斯住宅 |
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
个人评价
扎哈作为解构主义大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塑造了很多造型大胆,富有 动感的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形态上的可能性。但在对建筑与建筑基地关系的处理上,我个人 感觉扎哈对此不够重视,较少对建筑基地有回应。 相较与传统的建筑,异形建筑的出现增强了建筑形式的丰富性,避免了城市中建筑的相似性,也给 建筑师打开了一扇尝试思考新的设计方法的大门。但是这类建筑往往会带来形式与功能的冲突、不协调, 以及随之而来的施工维护等难题,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也变成一位使用者,从使 用者角度切身思考问题,并要对产生的矛盾冲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
| 上海华鑫中心 |
建筑设计:祝晓峰
2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委托人:华鑫置业 项目时间:2012-2013
项目背景
华鑫办公集群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 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 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师祝晓峰通过对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设计分析
平面组成上,范斯沃斯住宅仅由两片长方形构成,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形式来进入这片完全自然又
缺少边界限定的基地。
立面组成上,密斯使用了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钢具有长直和坚固的特点,而玻璃具有通透和平面
铺展的特点。这两者特点对比强烈的材料,经过密斯的设计,使得建筑展现出舒缓感的同时,兼具一定的 力学感,表达了空间的限制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