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皮肤病
• 新生物性以及混杂性因素 黑棘皮病、转移性黑素瘤等
3、按发病机制分:
• 黑素细胞活性增加 • 黑素细胞数目增加或痣细胞存在 • 非黑素缺陷
(三)常见的局限性浅表性 色素增生性疾病
•局部无明显黑素细胞增生的 •局部有黑素细胞增生的
1.局部无明显黑素细胞增生的
• 局限性黑色素增加,但黑素细胞数 量无明显的增加
(四)局限性真皮色素增 生性皮肤病
• 蒙古斑 • 太田痣 • 获得性太田痣样斑 • 伊藤痣 • 蓝痣 • 文身 •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 后天性黑素细胞痣
发病机制:
• 真皮黑素增多 色素失禁、真皮黄 褐斑、斑状皮肤淀粉样变、瑞尔黑 变病等
• 真皮黑素细胞或痣细胞的增多 • 非黑素缺陷 重金属、文身、抗疟
药等
1. 蒙古斑
• 亚洲人中常见,高加索人和黑人罕见 • 临床表现:常发生在骶尾部或臀部,蓝
黑色斑片,边缘清楚。 • 临床异型:
– 持久性蒙古斑 – 异位蒙古斑
蒙古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太田痣
• 临床表现:皮损位于颜面部三叉神经Ⅰ、Ⅱ支 支配的区域。基本损害为斑片,颜色从褐色、 青灰、青色至紫色或青黑色,斑片中央或周边 有时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点。眼、耳、鼻、口、 咽喉等部位粘膜亦可受累。
(二)色素增生性皮 肤病的 分类
1、按解剖部位分:
• 表皮 • 真皮
2、按病因分:
• 先天性或遗传性
• 代谢性
卟啉病等
• 内分泌性
黄褐斑、妊娠等
• 营养性
Pellagra、慢性营养不良等
• 化学和药物性
5-FU、炎症和感染性
DLE、LP、炎症后色素沉着等
• 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可见梭形、双极、树枝 状的黑素细胞,分布于胶原纤维之间,其长轴 与皮面平行,在皮肤附属器周围则垂直排列, 真皮深层也可有少量黑素细胞。
3.获得性太田痣样斑
• 临床表现:对称分布于前额、颞侧、眼睑、颧 部、鼻根、鼻翼部。表现为蓝棕色斑片。大多 数30~40岁发病,男性少见,眼、口腔粘膜不 受累及。
• 组织病理:真皮上中部见大量黑素细胞,杆状 或卵圆形,多巴染色弱阳性。电镜下真皮黑素 细胞内含有黑素体,大小为0.4×0.8μm、Ⅱ、 Ⅲ、Ⅳ期黑素体均可见到,周围有一细胞外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4. 伊藤痣
• 1954年首先由伊藤描述 • 类似于太田痣,常与其同时存在 • 常发生在单侧锁骨和上臂 • 皮损颜色与太田痣一样,但较广泛
(2)斑痣
• 临床表现:发生于出生后不久,可呈带状或节 段性分布,为在咖啡斑基础上有色素增加性斑 疹或丘疹,直径在1~2mm之间。
• 组织病理:皮损中非斑点处同单纯性雀斑样痣 的一样,其多巴阳性的黑素细胞轻度增加,同 时表皮内黑色素增多;深的斑疹或丘疹则表现 为交界痣或混合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及基底层上部黑色素明 显增加,黑素细胞数量正常或轻度增加,角质 形成细胞内黑色素增加,毛囊数量增加、形状 增大,同时常可见平滑肌数量增多。超微结构 研究显示黑素细胞活性明显增强,角质形成细 胞内黑色素小体复合物的数量明显增加
2.局部有黑素细胞增加的
–单纯性雀斑样痣 –斑痣
• 病种 – 雀斑 – 咖啡牛奶斑 – Becker痣
(1)雀斑
• 定义:曝光部位 色素增加性斑疹 • 病因:遗传倾向 日光、X线、紫外线的照 射 过
多 • 临床表现:对称分布于曝光部位 圆形、卵圆
形或多角形斑疹 边缘清楚但不规则 淡褐色至 棕褐色 • 组织病理:表皮结构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内黑色素轻度至中度增多,但黑素细胞的数量 并未增加,表皮附件黑色素增加
(2)牛奶咖啡斑
• 临床表现:疏散局限形状不一斑疹或斑片 淡棕色至棕色的、色泽均匀 其边界清楚 新生儿多见 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
• 组织病理:表皮结构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内黑 色素轻度增多,但黑素细胞的数量 并未增加,表皮附件黑色素增加。
(3)Becker痣
• 临床表现:青春期男性多发,强烈曝晒后易发, 发病突然,淡棕色至深棕色斑片,边界清楚但 极不规则,其周围平坦,毛发增多
(1)单纯性雀斑样痣
• 临床表现:较多见于婴幼儿,可发生于皮肤任 何部位及粘膜,为散在分布的针尖至粟米大小 的斑疹,呈一致性棕色至黑色,单个或多个, 其形状多样,局限性,边界清楚。
• 组织病理:基层内黑素细胞增加,黑素细胞及 基底细胞内黑色素增加,表皮浅层甚至角质层 内常可见黑色素颗粒。表皮突稍伸长,棘层轻 度肥厚。在真皮浅层可见噬黑素细胞,毛细血 管周围有轻度炎症浸润。
色素增生性皮肤病的 临床及激光治疗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科峰
正常皮肤颜色
• 红色 • 蓝色 • 黄色 • 棕色
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胡萝卜素 黑素
(一)定 义
指在表皮或/和真皮内的色素增加。
色素的分类:
• 内在色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胆色 素等;
• 外在色素:食物中的胡萝卜素 药物 重金属 异物
5.蓝痣
(1)“普通型”蓝痣
• 临床表现:局限性蓝色到蓝黑色斑片、丘疹或 结节,直径约0.5cm。50%蓝痣发生于手足背, 臀部、面部、四肢伸侧也有发生。发病率女性 是男性的2倍。
• 组织病理:表皮正常,真皮上中部可见细长、 稍带波浪状的黑素细胞,这些黑素细胞成群或 分散于胶原束间。有时在真皮乳头及皮下组织 也可见到黑素细胞常聚集于附属器周围。
(2)“细胞型”蓝痣
• 临床表现:蓝色到蓝黑色、分叶状斑块 或结节,表面光滑,直径通常1~2cm, 有时可更大。50%发生于臀部和骶尾部。
• 组织病理:最大特点为二相性。既有聚 集成岛状的色素性树枝状黑素细胞,也 有大的卵圆形和纺锤形细胞(细胞核卵 圆形、纺锤形,胞浆丰富,颜色淡,含 有少量或无黑素)聚集成束。
6.文身
• 定义:外来不溶性色素机械性的引入真皮而使 皮肤产生一种永久性的色素斑。
• 临床表现:
–专业文身 –业余文身 –美容文身 –外伤性文身
• 组织病理:真皮中的颜料颗粒,分布于巨噬细 胞内,也有游离在细胞外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7.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 临床表现:初生时即存在,褐黑色至黑 色稍隆起的斑块,可有较多毛发,直径 常大于1厘米,巨大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易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