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话和上海话

北京话和上海话

北京话和上海话
文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变化。

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说白一点,就是活法。

上海由汽车、电车、黄包车,如果要省钱,也可以开“11路电车”。

所谓11路电车,就是人的两条腿;开11路电车,就是步行。

这就是典型的上海俏皮话,拿现代生活方式来说事。

上海人讲实惠,就连说话,也讲究简明快捷,不喜欢拖泥带水。

他们往往直筒筒地问人家,“侬几岁”,根本不管对方是大爷还是小姐。

那语气,就像是在商店里问价格。

北方人来上海,总觉得商店里的营业员也缺少“人情味”。

他们常常会直筒筒地问人家“侬买伐”,而不会像北京人那样问“您瞧那件儿可心”。

上海人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老年人很不快。

北京人问年轻,是有很多讲究的,问老人,得问“高寿”;问中年人,得问“贵庚”;问年轻人,得问“十几”;只有对小娃娃,才问“几岁”。

饶这么着,也得多说几句:“小朋友,告诉爷爷,几岁啦?”这就是北京人看来的礼数,上海人看来,就是啰嗦。

北京人说话,最喜欢掰开了,揉碎了,从里到外又从外到里,不说山穷水尽不罢休,非把死人给说活了不可。

北京人是很能夸大其词的。

比如东西少,就说“还不够塞牙缝儿”;再说个子矮,就说“还没三块豆腐高”。

你可想一块豆腐才多高?个子在矮,也有三百块豆腐高吧?可北京人敢这么说。

分量上要说够,数量上也要说足。

比如说一个人精又鬼,就说他有“三十六根转轴,七十二个心眼”,够多的吧?因为要把文章做足,所以即便是“指桑骂槐”,那桑树也不能只有一棵。

比如说一个人小气,一般也就说他是“铁公鸡”,北京人却说出一连串比喻“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这些宝贝可都是一毛不拔的。

要说一个人长得丑,不招人喜欢,就说“猪八不嚼,狗不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我看这人也真是够不指望。

北京人的语言,就是可以这样化腐朽为神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