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王成娟王东涛赵晓红临沂素称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两战圣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此工作过,带领沂蒙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这里是气壮山河、彪炳史册的大青山突围战、渊子崖村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等重大战事的发生地;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的诞生地;是令人动容、感人至深的“红嫂”、“沂蒙六姐妹”等英雄模范的生活地;还是《南征北战》、《车轮滚滚》、《红日》、《沂蒙》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可以说,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相对密集的优势,为红色产品的开发,市场空间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开发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弘扬沂蒙精神,发展临沂区域经济的需要。
一、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气质作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密集,影响大。
建党初期,沂蒙山区就有了党组织的活动。
1938 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 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十多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师部、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
长期的革命战争,给沂蒙山区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现在,临沂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 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 处,可以说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每个县都有遗迹。
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不多见的。
2、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从未变色,品质高。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进行对日作战2.6万次,粉碎敌人百余次大扫荡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消灭日伪军51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国民党部队重点进攻的地区。
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扭转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局。
在这12年间,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水乳交融,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这块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从未变色,从未被敌人占领过,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3、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平民特质突出,地域形象鲜明。
与其他革命圣地的领袖文化、重大事件文化、重大战役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平民特质突出,体现了人民群众支持战争并取得胜利的群众英雄主义文化。
在长达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万众一心,支持和投身革命。
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就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10万多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模范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巾帼典型,她们或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或舍弃自己的子女哺育革命后代,构成了沂蒙精神的脊梁,沂蒙山区成为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典型表现区域。
4、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综合性高,兼容性强。
沂蒙山区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且与绿色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相互依存,共生发展。
孟良崮景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等都是红、绿、古文化资源结合的代表。
沂蒙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单个旅游景点上,就各个县区而言也是如此。
就蒙阴县而言,这里不仅有以孟良崮为龙头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绿色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红、绿、古文化资源呈现共生状态。
蒙阴历史悠久,自西汉初设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秦朝大将蒙恬和东汉天文历算学家、珠算发明人"算圣"刘洪的故乡。
另外,蒙阴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巍巍蒙山层峦叠嶂,林海花潮,飞泉流瀑,是典型的“天然氧吧,养生胜地”。
境内山崮雄奇秀绝,古迹繁多,可谓地沃、水秀、山奇、景美。
总之,沂蒙山区多数县区红、绿、古文化资源结合十分密切,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综合性高、兼容性强的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的主要成绩及做法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把打造“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作为临沂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部署,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高起点规划,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临沂市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市旅游局设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办公室,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旅游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
经过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的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
目前全市57家A级景区中有红色旅游景区10家,其中,4A级景区2家(蒙阴孟良崮旅游区、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诞生地),3A级景区4家(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南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平邑九间棚旅游区、沂水沂蒙山根据地),沂南红色影视基地景区也已经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
临沂初步形成了“一心三线七区”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即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为重点的沂蒙红色旅游体系,沂蒙红色旅游文化系统化、体系化已初步成型。
2、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临沂市抓住“红色旅游"的机遇,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
一是大力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品牌形象。
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
二是充分运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运作品牌市场开发特色产品。
临沂依据自己的独特优势,打造“红嫂”煎饼、“六姐妹”系列食品、“沂蒙山小调”网页等20多个红色品牌,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目前,沂蒙老区的红色品牌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煎饼、小米、果品、工艺品、旅游景点甚至化工产品等上百个门类,红色品牌经济已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使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3、高质量推进,成功打造了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把沂蒙老区所蕴含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继承好、建设好、发扬好,2010年底,省委组织部在临沂打造了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接省内外各类培训班次580多个、培训干部5.3万余人。
其中,有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新任县委组织部长培训班、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机关干部党性教育班;全省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学员、全省组织系统干部普遍到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基地还承接了江苏南京、福建龙岩、安徽阜阳、陕西延安等外省市党校主体班次学院党性教育。
基地建设得到了中央、省委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好评。
2011年1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到党性教育基地视察时指出:“应该让更多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来看这个教育基地,不忘我们的历史,发扬我们的革命传统,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把我们今天的事业做得更好。
”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 给临沂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是沂蒙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升了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设水平。
4、大手笔宣传推介,打造区域旅游联盟。
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开发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面临的问题临沂具有丰厚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完全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的切入点,为临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组织。
由于历史原因,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出两种状态:1、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
沂蒙山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分布在各个县区,有的甚至是跨县区分布,如孟良崮景区位于沂南和蒙阴两县交界处,大青山战斗遗址位于费县和沂南县交界处。
同一景点由不同的县区来管理,而各县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一,使得沂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开发步调不一致,管理体制不顺。
2、同一行政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被各个行政部门分割。
在同一县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仍然存在不同的问题,有的红色旅游景点归民政部门管理,有的归建设部门管理,也有一些由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如宣传营销归宣传部,计划建设归发改委,市场开发归旅游局。
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中,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困难,管理秩序混乱。
(二)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够。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相互补充,但资源整合及开发程度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