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坡书院导游词【篇一:东坡书院导游词】东坡书院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眼中的海南除了有洁净的天空,湛蓝的大海,以及碧绿的椰林之外还有些什么呢/?大家对海南省的历史人文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是被称为“天南名胜”的东坡书院。
在那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一下海南省的历史人文了。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诗歌之乡”儋州市,儋州市是海南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重要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带给儋州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给儋州留下了众多古迹,其中以东坡书院最为出名。
公元1097年,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暮年投荒,被贬到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3年艰苦的流放岁月。
也许正是命运的坎坷和打击把一位不平凡的人才送到了这里,使得这片荒凉的土地从此开起了文化的鲜花,结出了文明的硕果。
儋州的调声闻名中外,“诗歌之乡”的美誉也正是与这位大文豪的熏陶密切相关,而东坡书院正是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纪念、缅怀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
东坡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67亩,始建于1098年,是苏东坡局儋州期间的讲学场所,历代均有修建,古建筑保护完好,规模宏大,藏管文物甚丰。
目前该书院有山门、载酒亭、载酒堂、钦帅堂、东坡铜像组成。
院内古树参天,百花争艳。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看到的这个上方悬挂黑色字匾“东坡书院”的大门就是书院的正门了,匾额上的字是有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字体端正、刚劲有力。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来到了整个书院的正中心,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书院中保存文物最多的地方——载酒堂。
载酒堂,坐北朝南,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
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原本住在官舍里,后被逐出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后来地方官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建了载酒堂。
后来此处成了当年苏轼会见亲朋好友、为黎汉各族讲学授业的地方。
载酒堂两侧,有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有两幅大理石刻,其中右边一副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提,左边一副是明代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东坡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东坡讲学的塑像,塑像的中间坐的是苏东坡,右边这一位是好友黎子云,站在东坡先生后边的是他的小儿子苏过,这组塑像,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东坡先生当年那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
除此之外,在大殿里还陈列着苏轼的许多书稿墨迹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出了载酒堂,我们继续游览书院,现在我们来到了有著名雕塑家李汉仪雕刻的东坡笠屐铜像前,看那矗立在姹紫嫣东中的鲜花丛中的铜像,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东坡先生头戴竹笠,脚蹬木屐的形象。
画中的苏东坡,神情淡然,不论是长相还是神情,都特别像儋州人士,怪不得苏东坡后来感叹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在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刻的“东坡居士”四个字,是郭沫若的手迹。
同座周围广值槟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可谓生气盎然。
好了,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的东坡书院之行到这里也即将结束了,通过游览东坡书院,我们进一步清楚了苏东坡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不遗余力的推广和传播汉文化,为海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相信大家也一定更加明白了海南儋州为何能成为著名的“诗歌之乡”了,这正是苏东坡给我们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不是吗?【篇二:东坡书院导游词】东坡书院导游词东坡书院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 公里。
它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而修建的,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在海南这么偏远的一个小镇会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呢?这就要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说起了。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
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
主要有大门、载酒亭、载酒堂、大殿等主要建筑构成。
书院的大门悬挂的东坡书院的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
穿过大门,跨过石桥,就是载酒亭。
亭分上下两层,是当地人在苏东坡当年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
在载酒亭里有着两株一米多高的狗仔花,对于这种狗仔花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传王安石曾有一首诗为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
东坡觉得十分不妥,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荫。
到儋州后东坡却发现了当地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狗仔花的花,于是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载酒亭里的两株狗仔花就常年开花,花心就如五只小狗蹲卧,大家到了载酒亭后可一定要看看。
载酒亭后就是载酒堂了,这是整个东坡书院的正中心,里面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天南名胜之称。
载酒堂里有三副对联和13 块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坡先生笠屐图》和载酒堂诗石刻。
《东坡先生笠屐图》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东坡先生笠屐》而做的。
它描绘的是: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
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
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化,开馆授徒,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
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
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东坡书院包含了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东坡先生的精神将永驻海南人民心中。
【篇三:海南导游词合集】红色娘子军雕像导游词内容介绍名闻遐迩的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于1931年5月1日成立,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史上一支特别的妇女武装队伍。
在艰苦的革斗争岁月里,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战斗在琼海市、万宁市一带,为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面红旗,是海南人民、特别是海南妇女的光荣和骄傲。
电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上演,。
更使历史上的这一支妇女革命武装队伍名扬四海,妇孺皆知。
为了纪念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业绩,发扬她们的革命精神,原中共琼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决定为之建立纪念雕像。
红色娘子军纪念雕像于1985年8月1日落成揭幕。
雕像高3.7米,连同底座共6.8米,以花岗岩雕成。
底座为六角台座,正面镶嵌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红色娘子军五个大字,后面嵌亏介绍红色娘子军不朽历史功勋的碑文。
雕像的作者是中国美术馆琼海藉雕塑家崔开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刘林,由北京市建筑工艺雕塑厂著雕塑家陆三男来琼执雕。
雕像是一位娘子军战士形象,头戴五星八角帽,身穿戎装短裤,肩挎步枪,身背笠,腿打绑带,两眼远眺,再现了三十年代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姿,既有历史纪念意义,又是雕刻艺术的精品。
雕像矗立在万泉河畔琼海市府所在地加积镇南门广场上。
东线高速公路没有建成时,从海口到三亚都要路经此地,许多人都会在此驻足观瞻。
现在旅游团队到此者仍络绎不断,许多到海南旅游者都慕名而来。
健在的红色娘子军战士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
她们受到海南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照顾,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并且不时参加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据说1985年雕像落成揭幕的那天,有34位红色娘子军连老战士前来参加典礼,原红色娘子军一连指导员王时香还在揭幕典礼上讲话。
近年来,又在位于东线高速公路近处的温泉镇建设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接待游客。
纪念园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由和平广场、纪念广场、红色娘子军陈列馆、椰林寨、旅游服务功能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融热带风情园林、大型雕塑及其他纪念设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纪念园区。
东坡书院导游词内容介绍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
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
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
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
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
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
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
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
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
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
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
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
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
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
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
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
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
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书院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园。
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柞题写。
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着东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迹。
铜座周围广植槟榔、桄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生气盎然。
东坡签屐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
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
据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签和木展,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
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
据说铜像运回书院那天,书院所在中和镇的的父老乡亲就如过节一样兴高采烈。
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
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