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智、体、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忽视美育,必将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美育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应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本文介绍了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种方法,即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美、展现美、想象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生物教学美育渗透挖掘美创造美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智、体、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忽视美育,必将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甚至会造成恶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
因此,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可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美育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应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教学应在美中进行生物教学里有美育吗?回答是肯定的,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人的本能,美也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达尔文如不热爱大自然中的生物,能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泊五年吗?如果不被生物美所吸引,他能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生物进化,进而成为科学进化的奠基人吗?李时珍如果不在群山深处看到树根草皮里的知识美,能写出《本草纲目》吗?孟德尔如果不热爱植物,能成为现代遗传学的鼻祖吗?他们对自己的事业都是感到很美的。
他们从很深的知识层次上看到了生物美。
同样,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研究美的艺术,让生物知识与美脱节,能教好生物课吗?
二、教学中努力挖掘美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不同,审美的层次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抓住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心理倾向,努力挖掘生物知识中的美育因素,通过有目、有组织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对生物美的感受中,在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强化兴趣,深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层次,进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生物美来。
(一)生物学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发现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是体现生物美的重要手段,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借助图片、声音或者视频等电教手段,就可以把广阔无垠的空间,古往今来的时间、生生不息的生物界尽收眼底。
远古绝迹的恐龙,近代稀有的大熊猫、活泼的企鹅、憨厚的北极熊,就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美学艺术展现美大量的生物美是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来的,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的,教师运用美学艺术,即使是很抽象的内容,通过教学中美的加工,也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如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和哺乳动物新陈代谢时,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棵大树和一只白兔生活在草地上的情景。
这样,学生仿佛投进了在自然的怀抱,心中涌起了美的浪花,陶醉在美的享受中,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美。
然后,教师应与学生围绕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问题展开对话,教师还应边对话边引导,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打在简图上,从而师生共同归纳出“绿代”和“动代”的具体内容,揭示出生物美
的内涵和美的内在联系。
(三)生物学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启发想象美生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各异,奥妙无穷。
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这些秘密中总结出了让人喜闻乐见的谜语、歌诀、诗词、故事等,这些都是创设美的情境的好材料。
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草原植被时,教师可给学生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学习鸟类资源和保护时,在课堂上吟诵“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这些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生物美除存在教学内容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如教师的外在美和内蕴美、课堂结构的美、教师语言美、教态美、板书板画美。
以上种种如能实现,定是成功的教学。
正如人们所说:“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教师可以在校园中利用生命创造美。
学校是重视美化环境的,有嶙峋怪石,树木婆娑和绿茵草地。
而生命之物是点缀校园景观的主角,所以生物教师就能强化自己的影响,让学校环境为生物教学服务。
再有教室也有美化问题,怎样美化呢?比如在窗台上、走廊里放几盆花草,就有益于美化和净化教学环境。
而且,春夏秋冬,生物在生长代谢,从而使学生在美中学到动态的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总之,生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无不包含美的因素,关键在于生物教师应具有美育素质和修养,才能重视美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抓住时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责编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