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室上性心律失常经典与发展PPT
室上性心律失常经典与发展PPT
Michel Haissaguerre, NEJM,1998
Francisco (Paco) Cosio
射频消融术的过程
穿刺血管和放置电极导管 电生理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标测消融靶点(心动过速的病灶) 放电消融 电生理检查:证实是否成功
AVNRT 概念
房室交界内的折返冲动 房室交界区(包括AVN)存在两条功能上纵向分 离的传导途径 心动过速的机制为折返
AVNRT 跳跃现象
S1
S1
S2
S1
HR A
S1
S2
130
HBE
230
CS5 CS4
CS3
CS2
CS1
28
RV
AVNRT体表心电图
AVNRT腔内图
SR
AVNRT
心房S1S2刺激时的跳跃现象
随后,Webar等将此技术用于阻断房室旁道
到1989年临床报道的远期疗效为54%~82%,但严重并发 症如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穿孔等的发生率很高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尝试
-经导管直流电消融的先驱者
Mel Scheinman MD UCSF
John J Gallagher MD Duke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尝试
1968年Cobb采用 开胸手术切断预 激旁道的方法成 功治愈了1例顽 固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
Circulation,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成为可能
Forssmann
人类第一张右心导管造影
希氏束电图的发现和标测
Alanis等在离体灌流动物心脏记录到His电位 Stuchey等在心脏直视手术时记录到人体His电位 Peuch等用导管记录到His电位的活动 Scherlag等在犬和人体应用导管记录到His电位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尝试
-直流电消融
1979年,Vedel等报道, l例病人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经 希氏束电极导管行直流电复律,意外阻断了病人的房室传 导
1982 年,Scheinman首次报道了采用导管直流电消融顽固 性室上速的效果,方法是用除颤器提供能量,经导管传送 直流电,在心内膜电击阻断希氏束,造成三度房室传导阻 滞,然后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1990s导管射频消融蓬勃发展
• 1987 Martin Borgreffe (德国)
• 1991 Warren (Sonny) Jackman (美国) 旁道
• 1991 Karl-Heinz Kuck (德国) • 1992-3 Francisco Cosio (西班牙)….房扑 • 1998 Michel Haissaguerre(法国)….房颤
-射频消融开创新纪元
1985年,Huang报道经静脉射频消融阻断犬希氏束成功 1986年,Lavergne用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成功地控制了1例80 岁女性患者的房颤所致的快速性心室反应 1987年,Borggrefe率先采用射频能量阻断1例右侧游离壁旁道 ,未发生并发症 1988年,Kunze报道选择性阻断房室结快径路或慢径路可根治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且不影响正常房室传导,此即房室 结改良术
22
AVNRT 心电图特点
逆行P’波常埋于QRS波群之间,可以出现在QRS 波的之后、之中、甚至之前。 R-P’时间<70ms Ⅱ、Ⅲ、 AVF导联出现假R/假S波 AVR、V1导联出现假r波
23
RP’<70ms:典型AVNRT
主要看II、III、 aVF有无假s波和 V1有无假r波, 尤以V1最为重 要 对比窦律下QRS 波形态 注意V1 QRS末 尾平滑抑或陡 直
特殊刺激部位的要求不同
CS3-4 CS1-2
RV
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
HRA HIS
CS
RAO
ABL
LAO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
-电生理刺激方法
1.规则的连续刺激S1S1(ms):
●递增性刺激: S1S1600/500/400/300ms,或500/450/400/350/300ms等
室上性心律失常经典与发展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中国古代对心律学的贡献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 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1903年心电图记录仪应用于临床
1903年心电图记录仪应用于临床
第一次经皮心导管记录人体His电图
SCHERLAG
Circulation 1969;39;13-18
1967: 现代电生理之门开启
1967 : Wellens等发明了临床心脏程序电刺激技术对 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1971:Wellens改进了程序性心脏电刺激方法,并结 合心内电图,出版了第一本临床电生理刺激技术的专 著
AVNRT 电生理特点
递减传导
心室刺激时VA间期逐渐延长
快慢径不应期不同
心房刺激时出现跳跃现象和/或心房回波 A1A2间期缩短10ms,A2H2延长≥50ms
心房和心室可能都不是折返的必需成分
25
房室结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
典型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通路
Circulation.2007:2465
等。常常用于检测房室传导文氏点,或快速诊断。文氏点一般较有效 不应期长50ms左右 ●短阵快速性刺激(BURST): S1S1多小于300ms,常常用于诱发及终止心 动过速。终止心动过速时,刺激一般需短于心速周长50ms或以 2.程序期前性刺激(S1S2/S1S2S3……, 及RS2),用于检测不应期及诱发心 动过速或鉴别诊断,常常使用8:1发放
Wellens
Coumel
Durrer
早期电生理刺激仪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
-记录仪及刺激仪设置
I
➢ 多导电生理记录仪的设置
AVF
及顺序排列:
V1
➢ 体表心电图滤波:0.05-30Hz HRA
心内滤波30-500Hz
HBEp HBEd
➢ 刺激脉宽:2 ms ➢ 刺激能量:两倍起搏阈值,
ABL CS7-8 CS5-6
国内电生理的发展
房室旁道的发现
1913年,Kent 发现和报道了Kent束 1947年,Mahaim发现和报道了 Mahaim束 1963年,James发现和报道了James束 1973年,Slama和Narula发现隐匿性旁道
W-P-W 综合征的发现
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的开始
HOWARD B BURCHELL MD1967: 外科手术治愈预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