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八)农业经营方式、结构、规模与城乡关系问题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民人口在世界农民人口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局面。

29]因此,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

新中国农业经济史方面的论着较多。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已出版了《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当代中国的畜牧业》等书。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合编了《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业部编辑了《全国林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于1991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陈守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全国性的新中国农业史专着:林毅夫撰写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出版)获1993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

王耕今、张宣三主编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则研究分析了1949年至1989年的农业积累问题。

陆学艺主编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记实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典型资料。

陈吉元等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区域农村经济研究方面近年出版了:山东省农科院编写的《山东农业发展历程与新趋势》(山东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洪惠良等编写的《绍兴农业发展史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苏省农村厅编写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省农调队编写的《河北农村四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

在论文中,陆学艺的《四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2期),顾海《四十年来我国粮棉油猪生产增长规律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张森福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政策》(载《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翟振武的《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1949-1979)》(载《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邢建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历史分析》(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等均是通过纵观新中国数十年农业历史阐述某一方面观点的文章。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大量成果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

其中焦点集中于研究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及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

其中的诸多观点虽然不是针锋相对的,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

关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农业政策等等诸多方面。

杜润生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论及八十年代前叶我国农业改革各方面的问题,侧重于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

郭书田主编的《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则对1978-1991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各个方面作了大量实证性的分析与研究。

其中的十个背景报告是研究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史的宝贵素材;其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立足于土地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是十分有见地的。

徐笑波等着《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围绕着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特征、成因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历史与道路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成果。

其中如:杜闻贞的《农村工业区与农村发展新阶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乡镇企业发达的江苏省的南通、昆山等地的乡镇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农村工业区开发与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化的问题。

陈吉元、韩俊主编的《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回溯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历史概况,从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铺垫了令人深思的背景材料;并且通过苏南、温州两地农村工业的特点比较阐述了区域文化背景对农村工业化微观主体选择的影响;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作了比较性的研究;突出强调农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杜海燕的《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在对我国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无锡、界首、南海、上饶、原平)作了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工业化的背景、进程、影响和前景,从组织制度、政策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描绘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特性和主导方向;提出“消除经济的二元性,在当代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成为进入并持续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课题”(第7页)张荐华等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则对苏南、温州、珠江三种乡镇企业模式的情况作了比较与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国形成了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得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而,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经济要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转化。

陈吉元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认为:“为了较准确地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过程中的主要内涵及特征,有必要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划分依据:1、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2、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3、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依此,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农业劳动力模糊转移阶段(1947-1978年),后10年农业劳动力真正转移阶段(1978——至今)”(第261页)。

关于这个问题,还可参见陈伯庚:《中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冯海发等:《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赵凌云:《1957—1988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翟振武:《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城市人口增长机制》,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3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四十年发展就成就的国际比较》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3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四十年发展成就的国际比较》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三期;陈廷煊:《建国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和特点》,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九)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基层单位自主权、改革分配制度开始的。

因此这一时期阐述新中国几十年来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史论结合的著作与文章空前多起来了。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国家统计局编辑的《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么树木的《三十五年职工工资发展概述》(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徐颂陶等人的《中国工资制度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版)等著作与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环境中职工(包括农业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政策与状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下职工的收入分配状况。

其特点为,谈职工多(包括农业职工)、谈农民不足;主要谈收入,基本不谈消费;谈政策多,作实证分析少。

随着改革与研究的深入,我国对此问题研究的特点是:从对职工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扩展为对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并且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情况开展典型调查与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依据大量数据,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

形成了一系列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的著作与论文。

如赵人伟主编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八十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作了总体描述和专题分析。

提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可以概括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在过去10年中,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经过了一个U字形过程,即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是缩小,1984-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扩大”;3、“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也显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4、“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经过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

国家体改委分配体制司编的《差距与公平——关于中国社会分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则专门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制度之外社会成员个人(未包括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其中包含了1991年7月起对19个省市的5.4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储蓄结构变化的情况等等。

其结论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配制度、政策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整体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社会收入分配仍然处于大体平均的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收入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必须坚持。

在农民的收入分配方面,财政部编写的《中国农民负担史》第4卷30]以大量的史料和数据反映了1949—1985年中国农民负担,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反映新中国建立后近40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

马国强等人的《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31]则专门就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收入和消费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

关于改革前农民的消费水平年均递增1.8%(非农业居民为2.9%)。

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导致消费结构超常稳定与以自给性消费为主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0年间农民纯收入年均递增14.1%,总的消费水平增长很快,消费结构变化很大,恩格尔系数在11年中下降了12.8%,住房支出、日用品支出比重增长最快,前者上升了9.7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5.3个百分点;同时新产品性消费已由1978年的不足40%上升为1990年的67.2%。

从而增加了农民对市场的参与度与依赖感,也增加了农民对货币的信用弹性。

此外,一些论文还开始对中西方收入分配机制作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见解。

如简新华的《中西方收入分配机制的对比研究》32]一文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几乎同时发生了先是注重公平,然后又强调效率的相似而非巧合的变化,其分界在八十年代前后,但至今都还没有找到实现二者协调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