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银行的同业业务►同业业务的内部区别:按作用可区分为传统同业和新型同业两大类。
传统同业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同业类会计科目中体现①同业拆入/拆出:为了满足准备金要求而进行超短期流动性管理的工具。
期限大多不超过一天,线上标准化交易,利率以shibor为基准。
②存放同业:以同业结算为初衷,后发展为拥有部分盈利性的同业之间的存款业务。
期限较拆借更长,线下交易,利率围绕shibor波动较大。
③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各类受益权、票据与债券的正逆回购。
核心是通过金融资产的质押获得流动性。
2013年以前是“表内非标”藏身处。
新型同业业务:不在传统同业类会计科目中①表内非标:资产端。
表现形式为持有的各类资管计划,性质类似贷款。
②同业存单:负债端。
新型的标准化、线上交易的主动负债。
发行方大都为小型城农商行;认购方大多为资管产品,其次为银行自有资金。
►分析思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不可兼得1、传统同业资负配置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会根据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对市场利率的判断和自身金融市场资源来配置传统同业。
短期配置主要参考货币市场利率走势——资产配置与之同向、负债配置与之反向。
长期视角,同业资产主要作为贷款与债券配置的补充;而同业负债其中由于还包含主动负债需求,配置变化一般由贷款与同业利差决定。
2、新型同业资负配置反映银行主动扩张意愿。
规模增长受限的银行通过“以资产定负债”和“借短放长”的方式发展新型同业,带来了监管风险。
微观层面,从2017年开始在监管压力下,表内非标有序压降,预计于2019年底企稳。
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含同业CD)占比已于2018H全部满足监管。
►上市行同业画像与实例:中小银行比国有行占比更高画像:①传统同业资产:配置占比普遍不高。
②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占比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国有大行占比最低,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城商行>股份行>农商行>国有行。
③表内非标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城商行>股份行>农商行>国有行。
④表内非标占比与同业负债占比正相关。
实例: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对净息差影响的静态测算:多数上市银行受益。
►同业模式演进及转型:1、2010年以前,流动性调节阶段;2、2011-2013年,买入返售下的类信贷模式;3、2014-2016年,应收款项类投资下的同业投资模式;4、2017年及未来,同业客群经营阶段。
►风险提示:经济失速下行带来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目录1. 传统的同业业务概念与现状1.1. 同业业务的概念1.2. 传统同业资产的区分2. 新型的同业业务概念与现状2.1. 表内非标2.2. 同业存单3. 同业业务分析思路3.1. 传统同业资产配置主要考虑流动性管理3.2. 同业负债配置主要考虑贷款与同业利差3.3. 新型同业业务反映银行的主动扩张意愿4. 上市银行画像与实例分析4.1. 资产端画像4.2. 负债端画像4.3. 画像总结4.4. 实例分析——谁将受益于货币市场利率下行?5. 同业历史发展与转型展望5.1. 十年同业监管思路与重要政策5.2. 十年间同业资产端的四次转型5.3. 同业负债主要为资产配套服务6. 风险提示报告正文同业资产与负债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十年来“金融创新”与监管整治的重点区域。
本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银行传统同业业务的概念与现状;第二部分讲述新型同业业务的现状;第三部分为分析同业业务的思路;第四部分针对上市银行进行重点分析;第五部分为同业业务历史上模式演进与转型总结。
1、传统的同业业务概念与现状1.1. 同业业务的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金融同业业务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开展的资金融通业务。
2014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对同业业务进行了官方的定义和约束——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同业业务可以简化地以对公业务去理解,只是交易对手方从企业变成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
我们可以按照作用,把同业业务分为传统型和新型。
传统的同业业务,框定在以资产负债表上的传统同业类会计科目,主要作用是调节银行内部流动性。
新型同业业务,是指近年来发展出的脱离了本质、以监管套利为目的、体现了银行快速扩张意愿的业务,包括表内非标和同业存单。
1.2. 传统同业资产的区分按照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来看,传统的同业资产分为三类: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其对应的负债科目分别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1.2.1. 同业拆借与存放同业同业拆借与存放同业是相似的业务,却也容易混淆,下面将先从各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别和分析。
1.2.1.1. 概念同业拆借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为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同业拆借的拆出方,也就是资金流出方,其资产变化就计入“拆出资金”科目。
对应资金流入方的会计科目为“拆入资金”。
同业存款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之间因办理跨系统资金结算或满足其他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业务。
其中,商业银行存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科目,简称存放同业。
相对应的负债端的会计科目为“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简称同业存放。
注意:这里不包括存放在央行的资金,存放央行的资金计在另一科目——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2.1.2. 两者业务模式区别1.2.1.3. 实操区别a) 同业拆借期限更短同业拆借大多为隔夜,也就是期限仅为一天。
从下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同业拆借市场中,从2015年起至今,拆出期限为1天的占比为90以上;期限为7天的占比接近6%;其他较长期限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同业拆借主要是为了满足准备金要求而进行超短期流动性管理的工具。
银行放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在日间随着银行资金进出不停变动,但在17:00之前必须达到最低要求,如果未达标,将面临严肃的惩罚。
所以,在当天法定准备金通过自身调整无法达标时,可通过拆入期限为一天的资金达到。
对拆出行来说,也为自己多余的流动性获得一些收入补偿。
存放同业的产生则有两种原因:一是结算需求,二是借款需求。
存放同业的最初作用是为银行之间的清算服务,以方便银行清算时发生的头寸调整。
但在信贷规模受到存贷比等指标控制的前提下,存放同业逐步向盈利性目标演进,被存款匮乏的商业银行用做拓展存款的重要手段。
存放同业期限明显长于同业拆出。
因为同业存款皆为线下业务,且多数上市银行披露相关期限时经常将各类同业资产混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把同业资产期限披露更详细的农业银行作为观察对象。
从农行的报表可看出,除了60%的存放同业为结算需求造成的活期,其他更长期限的同业存放占比明显较拆出更高。
虽然同业拆借也有提供长期限融通的可能,但是较长期限的同业融资银行普遍通过存放同业方式进行,主要原因是就算拉长期限,其风险依然很低,分开两点看:第一,如表1所说,存放同业类似存款,交易对手方如不还款,是存款兑付失败而不是普通的违约行为,性质更为严重;第二,存放同业可以提前支取。
所以只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期限长的存放同业远比同期限的同业拆出风险低。
b) 两者有时会存在利差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利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反应市场价格。
其与质押式回购利率一起,反映了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程度——流动性越松同业拆借利率越低,流动性越紧同业拆借利率越高。
存放同业利率以shibor报价为基准浮动一定点差形成,但因为透明度低和冲存款时点的原因而波动更大。
本质上其价格与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成本或匹配的资产收益挂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同金额、期限的同存与拆借利率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资金面紧张时。
首先,在月末等考核时点,有的银行大口径的存款考核指标包含同业存款,各银行的冲存款压力加剧了短期内同存价格的飙升。
其次对于不具备银行间市场交易资格、融资能力较差的中小机构来说,高息吸收同存是其弥补头寸的有限途径之一。
1.2.2.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1.2.2.1. 概念买入返售业务本质与逆回购相同,是买入返售方(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签订协议,在买入资产的同时,约定在规定时间之后以约定金额让资金需求方赎回的行为。
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灵活多样,可以是债券、票据、信贷资产以及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等。
其资产端会计科目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负债端相应的科目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实际上是以金融资产为质押向交易对手方融出资金,目的是获取资产的买卖价差收入。
1.2.2.2. 历史沿革买入返售业务曾经是“表内非标”的藏匿处,其热潮先由票据买入返售掀起,后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加入。
业内也将此称为类信贷模式。
彼时,两种业务都是通过过桥机构来实现信贷类资产的腾挪,给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敞口。
票据买入返售主要模式是在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合作,模式为“大行签票—中小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
随着2008年央行推出ECDS电票系统之后,票据市场迎来了大发展。
但是,票据贴现的利率比贷款低,却还占用信贷规模和资本,所以衍生出了各种转贴现业务模式“创新”,将票据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降低资本消耗和拨备监管压力,并发展成为分别以农信社、信托和券商资管为不同通道的三种模式。
由于票据业务乱象丛生,2012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票据信托业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与商业银行开展各种形式的票据资产转让/受让业务——信托通道受阻;部分银行也禁止与农信社直接交易——农信社通道受阻;人民银行也出台实施票据业务保证金缴纳存款准备金等政策。
几项政策有效遏制了票据买入返售通道业务,然而监管套利的需求依然旺盛,于是又发展出了信托受益权模式。
信托收益权的买入返售业务经典模式为三方协议模式。
如图8所示,A银行为通道方,B银行为出资方,C银行为授信银行。
A银行使用自有或理财资金设立单一信托,通过信托公司放款给C银行的授信客户,然后将该信托的受益权转让给B银行。
A银行的通道作用也可由其他类型公司承担,比如券商、基金子公司、财务公司、资金充裕的企业等。
B银行再与C银行签订协议,承诺其远期受让信托受益权;B银行可据此协议,将交易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赚取利差收入。
C银行的收入则大多以财务顾问费的名义实现。
参与表内非标业务的银行,在该模式下可以处于B银行或C 银行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11-2013年,这些银行的买入返售资产规模和财务咨询类中间收入增速都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