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难忘的记忆深刻的怀念纪念恩师林徽因诞辰100周年
难忘的记忆深刻的怀念纪念恩师林徽因诞辰100周年
筑学家时,却给我一种精气神很足,言谈 行“功德主故左军中尉王“的字样.字体
有力.信心坚强的印象。后来见面多了.就 均是唐风。当时第一个爬上去看的就是这
更加感到并且钦佩梁林两先生共有的一种 位林女士。字的意思表明:修建大殿的施
不屈不挠的性格与精神气质。有时候系里 主是一位宦官,官衔是左军尉.姓王。梁
多位先生来.大家都说林先生是那么才思 先生在清华讲中国建筑史.当时我们这些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zcz200405017.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a6ab3887-32dc-4bea-b21b-9e6101396697
下载时间:2011年1月4日
“可巧这一时期.有新材料新方法在欧 美产生,其基本原则适与中国几千年来的 构架制同一学理,而现代工厂、学校、医 院.及其他需要光线和空气的建筑,其墙 壁门窗之配置,及铁筋混凝土及钢骨的构 架,除去材料不同外.基本方法与中国固 有的方法是相同的。这正是中国老建筑产 生新生命的时期。在这时期中国的新建筑 师对于他祖先留下的一份产业应当有个充 分的认识。因此思成将他所已知道的比较 详尽的清式则例整理出来.以供建筑师们 和建筑学生们的参考。”
~
语等技术之外.特别是徽因师的长篇绪论 把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结构形式,艺术 特色说得很透彻,并对中国建筑作了高度 的评价,她说:…中国建筑’始终没有失 掉它的原始面貌.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 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她根据建筑学的 理论原则分析了中国建筑形成发展和它 ”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木结构 法和”最庄严美丽的“屋顶。
时光飞逝.转瞬60多年过去了,但恩
师林徽因先生的音容笑貌,她那种侃侃而 谈、妙语风生、古今中外博学多闻、才情 洋溢.特别是对我这个来自农村孩子的循 循善诱热心教诲的恩情时刻没有忘记。
恩师对我来说.可回忆的事很多.在 思成先师诞辰85周年的时候,我曾经举了 十件事来纪念他.在这十件事之中也大都 是和她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中国营造学社 和清华建筑系早期的时候是她在当家作主。 其原因是思成师在营造学社李庄的时候经 常要到重庆去化缘求助以维持学社的生计 和其他业务工作的联系。要知道当时从小 镇李庄到重庆虽然只有七、八百里之遥,但 交通确实十分困难。到了清华大学,为了 筹办建筑系的教学和新教材.思成师又赴 美考察。就算是思成师在家,研究和教学 等等,也都尊重她的意见,因为她的确是 学贯古今.文通中外的大家。
107
难忘的记忆深刻的怀念:纪念恩师林徽因诞辰100周年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罗哲文 中国文物学会
建筑创作 ARCHITECTURAL CREATION 2004,""(5) 1次
引证文献(1条)
1.阮仪三.李红艳 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8(4)
古建筑与新建设是统一的.对新的建设是 要晚八年。梁公和林先生住清华大学新林 资料.还能同去野外实地调查古建筑。在
有利的。要想方设计来保护它们为新的建 院8号。那是一处单层独栋的西式住宅.橙 野外工作的这位文弱的城市名门女士.竟
设服务.为新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借鉴。
色的缸砖墙,灰色石板瓦的四面坡屋顶,门 然和男子一样地”爬梁上柱”去仔细察看
由于篇幅所限.仅从“建筑创作”这 窗多朝南,阳光充足,四周还有绿篱围成 古建筑的究竟。在五台山调查唐代建筑佛
一个角度作了一点回忆,以为对恩师的纪 的绿化庭院。住房后面比别家多了一间汽 光寺东大殿时,发现离地面两丈高的大梁
念.以志不忘。
作者: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收稿日期:2004年4月
车房。梁公那时有一辆银灰色自己开的小
PrOf.Lin Huiyin jn our memory:2004。1 OOth ann iversary of the her birth
人林徽因呕心沥血的贡献在内。梁先生自 从1 931年参加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到1 946 年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同时将中国营造 学社从四川迁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到1 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诞生——在这长达数十年的岁月 里.历经沧桑.国家从黑暗走向光明.走
~
汽车,车特小,大家叫它”小臭虫”。早就
知道.梁林两位教授的身体不是很好,尤
其夫人久病缠身,很瘦弱。然而想象不到
底面均有看不太清楚的题字。梁先生在他 的《凝动的音乐》一书中回忆说:“徽因素 来远视,(在东大殿梁下)独见’女弟子宁 公遇’之名。”为了求得题字的全文,在梁
的是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病中女教授、建 下支起高架,清洗梁底尘垢,又看出了一
师都是细心指导的,她还手把手教我们如
我于1 949年夏天从武汉到北平清华大 有我,我中有你。
何画准、画好五星、稻麦穗、齿轮等的方 学建筑系任教。建筑系的师生关系很亲切.
例如:1 931~1 937年中国营造学社在
法。在这次会议上对于保护古建筑文物她 大家习惯称呼梁思成教授为梁先生或梁公, 4B-7-的六年问,梁林和学社同仁在很多个
敏捷,博学多才,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青年教师常去旁听,讲到佛光寺时,幽默
历史悠久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 地谈起女殿主宁公遇自己在殿内墙侧还塑
精深。梁先生是开创性调查与研究中国建 造有“供养人塑像”.说唐朝的宦官是可以
筑史的学术巨人,是总结”建筑是民族文 娶老婆的。
万方数据
2884 05 ARCHICREAT e"0N
时间虽然已经70多年过去了.她的观 点今天看来我认为还有深刻的意义。既要 有中国特色又要现代化.更要有时代风格 的中国新建筑的创作仍然是摆在新中国建 筑师的建筑学生们面前光荣而又艰巨的使 命。
保护古建筑文物也是为了新奠筑的创作设 计,为了新建筑保存优良传统
距徽因师为梁思成师的《清式营造则
ARCHICREATION 2884 e5
当我1 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 徽因师已因当时无法治疗的疾病肺结核所 折磨,躺在了病床之上,但是还在病床上 不懈地为学社的事情、古建筑调查研究想 ,j-j,法。对我这个新来小青年更是非常关心 爱护(当时只录取了我一人)。那时生活虽 然艰苦,但是学风很好。她对我说你年纪 还轻(当时1 7岁).你到学社来除练习绘 图、抄写文稿之外.还要学习其他的知识。 她躺在床上还教过我们英语。她的英语很 好.每逢休息日.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 院的专家学者教授陶孟和、李济、傅斯年 等常来看望她.用英语交谈,对答如流。
106
万方数据
例》一书写”绪论”整整20年的时候.其 时我已从清华大学调到了文化部文物局. 从事古建筑的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有幸
缅怀林徽因教授: 2004年百岁诞辰纪念
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的理论 与创作的大师。这里需要指出,这位巨人、 大师所有的这一切.自始至终都融化着夫
参加了1 95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关 于首都古文物建筑保护问题座谈会”,思 成、徽因师都参加了这个会。我特别注意 聆听她的发言.她开宗明义就说出了她的 观点:保护古文物建筑是为了新建筑的创 作设计从古建筑身上吸取营养,寻觅创作 的灵感,感受古老建筑艺术的魅力,提炼
然而徽因师对中国建筑的传统非常明 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持发展的观点。她 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 出现,建筑的结构、建筑的形式必然要发
展.要变化。保护古建筑.研究建筑史.就 是为了新的建筑创作提供营养.提供借鉴。 从我跟随她学习和工作接触的10多年中, 使我受益匪浅.永远不忘。
研究古建筑为了新建筑的创作为了古建筑 的新生,寄希望于建筑师和建筑学生
难忘的记忆 深刻的 怀念:纪念思师林徽 因诞辰1 00周年
indelible memOry and profound recalI:for the 1 OOth an n iversary of t h e b i rt h Of mV teacher,Lin Huiyin
罗哲文
Luo Zhewen
今有《建筑创作》(A r chitect uraf Creation)杂志社为纪念这位中国建筑界的
优秀前辈1 00周年诞辰.知我是她早年弟 子,特嘱我为短文以为纪念。由于字数有 限(限1 500字左右)和我的业务范围,仅 就她在古建筑保护研究和中国建筑传统如 何与新的建筑创作相关的意见(高见)谈 一点我的体会。
我进入学社启蒙学习古建筑.就是读 的梁思成先生《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 是思成师最重要的吉建筑研究成果之一. 一直作为学习中国建筑史和古建筑的重要 课本.到目前大专院校、古建研究和保护 维修部门也还以之为不可不读的专业书。 60多年来我都在不断地翻阅学习它,使我 不断受益的除了书中的法式结构,名称术
还谈了很多卓越的见解.如对民间艺术的 称呼夫人林徽因教授为林先生。到清华后 县、村完成了几百座古建筑和许多早期石
保护、民居的保护、建筑组群的完整性保 我才第一次见到林先生,比我和梁先生于 窟造像的调查.测绘和整理研究。那时的
护等等。她发言的主题归结为:保护文物 1941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初次见面 林先生不仅能在室内从事研究文献.整理
自我60多年前进入中国营造学社时 起.就听她一直不断宣传并教导我.我们 调查研究古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出它 的优秀之点把它运用到新的建筑创作中去。 古建筑有很多好处,但时代发展了,新的 建筑材料出现了,新的结构出现了,新的 功能要求出现了,新的建筑必须适应新的 需要。我们的职责就是要为建筑师和建筑 学生提供营养和参考借鉴。她在《清式营 造则例》一书的绪论中,最后很明确地提 出:
其有益的精华,用到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她 特别举了国徽设计的例子,把古建筑天安 门的形象组织到国徽中去的创作意匠。我 回想起我们参加国徽设计工作中很多具体 的修改,特别是天安门形象的修改.徽因
郑孝燮
Zheng Xiaox就和 贡献,请允许再说一遍:处处都离不开夫 人林先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默契的配 合。这种亲密的合作.简直就像体育场的 双打获胜者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