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童性早熟的MRI特点分析

女童性早熟的MRI特点分析

女童性早熟的MRI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09T10:45:17.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李海洋[导读] 观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垂体发育MRI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李海洋(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垂体发育MRI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女童35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7.1±1.1岁。

结果垂体高度:ICPP女童、对照组垂体高度的均值分别为5.177±1.010mm,4.454±0.477mm。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均数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432,P<0.001);
【关键词】MRI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垂体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之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是当前儿科内分泌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疾病。

性早熟中女孩远远多于男孩,各地报道不一,约为男:女=1:3-1:7,女孩性早熟更加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性早熟的患儿211例,其中女童179例。

经头颅鞍区MRI检查的ICPP女童35例,年龄为(7.1±1.1)岁。

另随机抽取到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生长发育咨询的年龄匹配的正常女孩35例,年龄为(7.2±1.1)岁,作为正常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仪器:signa 1.5T扫描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

使用头颅线圈为8通道头颅线圈。

扫描方法:70例儿童均行头颅鞍区的MRI扫描,方法:对患儿行全头颅轴位T2WI加权扫描,鞍区矢状位和冠状位的T1WI加权扫描。

测量矢状面垂体的高径,即通过垂体柄的矢状面测量并记录,依垂体上缘形态分级并记录,按Elster分级分5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垂体高度指标的测得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来表示,2个组别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通过对ICPP组及正常组的垂体高度分析得出2个组别之间的垂体高度均值,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92, P<0.001)。

2个组别的垂体形态均按Elster进行分级,利用分级结果可知,经多组有序变量的秩和检验,结果:Hc=32.576,P<0.001,两组间垂体形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ICPP组垂体高度为5.177± 1.010(mm),高于对照组4.454±0.477(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CPP组垂体形态Ⅳ级及以上所占比例为82.857%,而对照组垂体形态表现为Ⅳ级及以上所占比例为25.714%,两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儿垂体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垂体形态多表现Ⅳ级及其以上水平,即轻度凸起或明显凸起,垂体柄均居中,无明显偏移。

此外,垂体后叶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

而对照组垂体的高度较低,垂体形态多表现为Ⅲ级及其以下水平。

性早熟患儿垂体发育情况:ICPP患儿无器质性病变,即无病理及解剖学变化,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激活及功能亢进造成,大多数患儿垂体大小和形态都会提前出现正常儿童在青春期时的改变。

基本表现是垂体高径增加,其上缘凸起与青春期垂体MRI表现相近。

Elster以垂体上缘在MRI中央矢状面突出的轮廓为标准,将垂体的MRI表现分为5级:Ⅰ级为明显凹陷,Ⅱ级为轻微凹陷,Ⅲ级为平坦,Ⅳ级为轻度凸出,Ⅴ级为明显凸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35例ICPP,其中符合Elster Ⅳ级19例,Ⅴ级10例,Ⅳ级及其以上所占比例为82.857%;对照组7例Ⅳ级,1例Ⅴ级,Ⅳ级及其以上所占比例22.857%。

而Sharafuddin等认为当垂体上缘隆起达Ⅳ级或Ⅳ级以上时,对ICPP患儿的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与国外Sharafuddin等的研究基本一致。

性早熟女童垂体MRI影像学特点为:ICPP女童的垂体高度较高,垂体形态多为IV级及以上,对照组垂体形态多为III级及以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MRI测量垂体高度并观察垂体形态,可为诊断ICPP提供参考依据,垂体高度较高,垂体形态达IV 级及以上,提示为ICPP。

MRI还有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功能,能够发现更多的继发性(病理性)性早熟。

4 结论
ICPP组女童的垂体高度高于对照组女孩;ICPP组垂体形态以IV级及以上为主;对照组女童以III级及以下为主。

MRI观测垂体高度和形态可作为ICPP诊断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罗小平,王慕逖.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9):515-5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