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一是认知层次,主要是对材料的简单 加工和归纳;目的是解决考生的温饱问题
二是理解和运用层次,要求考生以试 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 纳比较;目的是拉开中等水平考生与较差 考生的差距。
三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素养,具体而言 就是小论文题或读图分析题,它的主要目 的是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平考生的 差距。
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⑤明朝前期,在郑和下
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 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 情、山川形胜。⑥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 《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⑦:“欲航行 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 “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 为捕盗缉奸而设”。⑧
其次,对照评分细则指导学生答好特点归纳题。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①,殷墟即发现
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
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②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 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③。 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④成为佛
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
展;海洋利用具有拓展性;“海上丝绸之路”;“殷墟发现 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或答海洋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改 进;指南针、远洋航行工具等应用于航海;或造船技术高; 或“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 ❖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或答与郑和下西洋相 关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重视和平友好往来;重视传 播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宣扬国威和和平外交;满足对 异域珠宝的追求;海外贸易鼎盛;航海著作出现,如《瀛涯 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反映风土云情、山川 形胜。) ❖ 以民间交流为主。(或答海洋利用以民间交往为主;僧人 “附商舶”西行“求法”。) ❖ 海洋意识不足。(或答海洋利用的指导思想逐渐封闭保守; 海洋利用由开放走向封闭;“海禁”;“各பைடு நூலகம்水师战船,均 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 的特点。(10分)
首先,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历史材料题对问题的审题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是问题的主体,它告诉 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 问的,找出主干语是审题的起点;该题的主干语是 “海洋利用”。
1.我国古代最早利用海洋。 2.齐国利用“边海”条件发展经济。 3.汉代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 4.魏晋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 。 5.宋元使用远洋航行工具,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6.明朝航海著作反映风土云情。 7.明朝提出“海防”的主张 8. 明清实行“海禁”,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 设”。
41(1)教育部提供的参考答案
湖南2010-2013年必考题答题思路
1.特点归纳题。(认知层次) 例1:2013年归纳我国古代海洋 利用的特点; 例2:2010年归纳明清之际江南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例1:2013年特点归纳题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 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 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 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 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 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 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 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 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 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 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 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描述和 释事物
阐
客 物
观
叙述
历
史
事
准确描述和解释 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并 做出正确的阐释
论证和 讨问题
探
运 用 判 断 、 比 较 、运 用 批 判 、 借 鉴 、独 立 地 对 历
归纳的方法论证 引用的方式评论 题和历史观
历史问题
历史观点
出不同看法
史 点
问 提
高考材料题命题思路大致分三个层次:
提示语是“概括”。提示语规定用何种方式作 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它规定了试题的类 型,提示我们应对的解法。把准提示语,就能够确 定答题的基本方式。特点一般是要概括才能得出。
所谓特点,就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 的独特之点。“特点”不是史实的堆砌,而是对史 实的概括与提炼,该题要求考生围绕“我国古代海 洋利用”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概括它 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较大偏差!)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它规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 容,是审题的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了问题的 关键,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 就有了目标;答项语是“特点”。
限制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 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它限定答题限制在什么 范围之内。 限定语是“我国古代”与“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二、必考题命题思路及对策
高考历史考试目标的层次划分
考核目标
Ⅰ
Ⅱ
Ⅲ
与要求
获取和 读信息
解
理解 图文 要求
试题 材料
提 和
供 考
的 试
理解 限度 信息
材料, 地获取
最 有
大 效
对有效信息 完整、准确 理的解读
进 、
行 合
调 动 和 运 辨别历史事物和 理解历史事实, 说明和证明历史
用知识 历史解释
分析历史结论 现象和历史观点
❖ 40.1题评分细则(总分10分) ❖ 特点:(0,2,4,6,8,10) ❖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 (2)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 (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 (4)以民间交流为主; ❖ (5)海洋意识不足。
❖ 评分细则(总分10分) ❖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或答海洋利用的地域空间不断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