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班队会

春节班队会


•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门上瞅; 年三十,吃饺子”。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 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 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 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 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 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 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 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 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 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 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贴春联门神 • 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 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 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 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 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 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 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 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 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 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 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 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 被叫做“桃符”。
二 (4) 班 主 题 班 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 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 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 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桃 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 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 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 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 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 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 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 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 而生畏。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 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 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 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 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 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 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 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 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我 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 是成双成对。
• 春节起源 • “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 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 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 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 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 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 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 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 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 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 “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 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 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 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 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 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 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传说
பைடு நூலகம்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 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 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 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 “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 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 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 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 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 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 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 言。
春节民谣
• 中国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 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 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 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 (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 股乱作揖儿。"
• 北京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 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 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 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 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 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 初一碰见拱拱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