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学
• 1.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 • 每一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 每一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 学模式也不同。 学模式也不同。 • 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可采用“自学 辅 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可采用“自学—辅 导”模式 ; • 着眼于在单位时间内传授和学习较多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常采用“讲解—传授 模式; 传授” 和基本技能的,常采用“讲解 传授”模式; • 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采用“情境 问题”模式; 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采用“情境—问题 模式; 问题” • 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常常采用“活动 参与” 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常常采用“活动—参与 参与” 模式; 模式; • 主要是培养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常常采用“引导 发现”模 主要是培养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常常采用“引导—发现 发现” 式; • 主要是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则常常采用“讨论 交流”模 主要是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则常常采用“讨论—交流 交流” 式等等。 式等等。
•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的贯彻 教学要求应恰当、明确。 ①教学要求应恰当、明确。 • ②教学中要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准 教学中要逻辑严谨,思路清晰, 确。 • ③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 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地讲解数学知识育理论指导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 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 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 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稳定、 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 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活 动方式。 动方式。
• 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简 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理论与教学 经验的混合,而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正因为此, 教学模式被看成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 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 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 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课堂教学的教 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 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 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 式。
1.1.2 数学学习的基本类型
•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按照奥苏伯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 尔的观点, 尔的观点,可以把数学学习从两个维度上 进行划分: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 进行划分: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 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 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 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则可以分 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二)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 • ,同化和顺应是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
• 4. 根据教师特点和教学条件进行选择 • 任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要由教师来运 任何教学模式、 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运用。 用,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运用。每一个 老师有自己不同的特长、 老师有自己不同的特长、数学素养和教学 风格,同时也受到教学条件(教材、 风格,同时也受到教学条件(教材、教学 设备、教学时间和空间等)的制约。 设备、教学时间和空间等)的制约。
利用新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 识的下位关系获得数学命题的学习形式叫 做下位学习。 做下位学习。 • 利用新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 上位关系获得数学命题的学习形式叫做上 位学习。 位学习。 •
•
利用新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 的并列关系获得数学命题的学习形式叫做 并列学习。 并列学习。
4.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3)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就是要把牢固地掌握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提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 高能力结合起来。 高能力结合起来。 • ①认真研究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认真研究对学生所学知识、 进行复习巩固的工作。 进行复习巩固的工作。 • ②围绕教学目的,着眼发展思维和培养能 围绕教学目的, 精心选配复习题。 力,精心选配复习题。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认识论与方法论 的基本原则, 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学论与学习论的基本 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时, 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时,应该注 意以下几方面: 意以下几方面: 注重学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①注重学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 ②大力提高理论水平,强化理论的指导作 大力提高理论水平, 用。 掌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度。 ③掌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度。
• 数学技能的学习
• 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数学任务的操作 性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性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 数学技能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 几个方面: • 第一,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 第一, 解和掌握; 解和掌握; • 第二,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学 第二, 知识; 知识; • 第三,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 第三, 决; • 第四,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 第四, 发展。 发展。
同化, 同化,顺应
• 在数学学习中,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数 学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改造, 然后将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直接纳入认知结 构,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使数学认知结构 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就是改造原有认知 结构而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数学概念是反映思考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 数学概念是反映思考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 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 • • • • 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 2、交叉关系 从属关系(包含关系) 3、从属关系(包含关系) 对立关系(反对关系) 4、对立关系(反对关系) 5、矛盾关系
• 1.数学问题三个显著特征: 数学问题三个显著特征: 数学问题三个显著特征 • 一是障碍性; 一是障碍性; • 二是探究性; 二是探究性; • 三是可接受性 • 2.数学问题的结构 数学问题的结构 • (1)条件信息 条件信息
(2)目标信息 目标信息 (3)操作信息 操作信息
数学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 客观规律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备课的分类及要求
• 1.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 2.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2、我国常用的一些教学模式
• 1.“引导—发现”模式 . 引导 发现 发现” 2.“活动 参与”模式 活动—参与 活动 参与” 3.“情境 问题”模式 情境—问题 情境 问题” 4.“讨论 交流”模式 讨论—交流 讨论 交流” 5.“自学 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 自学 辅导” 6.“讲解 传授”模式 讲解—传授 讲解 传授”
第三节 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的选择与整合
• 在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 在教学活动中, 以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万能教学模式、教学方 以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万能教学模式、 也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 法,也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最有效的教学 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 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自 身的功能、结构和一定的适用范围。 身的功能、结构和一定的适用范围。
• 3.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择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情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况也是选择数学教学模式的依据。 况也是选择数学教学模式的依据。每个班的学生 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 验各不相同, 验各不相同,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 学模式。 学模式。 • 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则可选用“引导 发现” 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则可选用“引导—发现 发现” 自学—辅导 模式, 辅导” 或“自学 辅导”模式, • 学生年龄较小则应多用“活动 参与”模式,少 学生年龄较小则应多用“活动—参与 模式, 参与” 讨论—交流 模式。 交流” 用“讨论 交流”模式。
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过 程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工作 的一般原理, 的一般原理,它是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总 结。
我国常用的数学教学原则
• 1.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 2.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4.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 • • • • • • 1、教学对象——学生 教学对象 学生 2、教师 3. 数学教学目的 数学课程、 4. 数学课程、教材 5. 教学方法 6. 教育环境 7. 教学反馈
• 一、 数学课的基本类型与任务 • 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根据数 学课的特点,可把它分为新授课、练习课、 复习课、讲评课等类型。
• 2.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 首先,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都有各自的特点,难易程度也不 首先,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尽相同,对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以及例题等的学习, 尽相同,对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以及例题等的学习, 选择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 选择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 • 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学习,可选择“引导 发现”模 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学习,可选择“引导—发现 发现” 式; • 学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可以采用“自学—辅 学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可以采用“自学 辅 导”模式 ; • 学习实践内容比较丰富、可以进行操作的课,可以选用 学习实践内容比较丰富、可以进行操作的课, 活动—参与 模式; 参与” “活动 参与”模式; • 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数学知识和容易产生争议的内容的学习, 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数学知识和容易产生争议的内容的学习, 一般选用“讨论—交流 模式。 交流” 一般选用“讨论 交流”模式。 • 其次,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关注点不同,学生的认 其次,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关注点不同, 知情况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设计, 知情况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 模式。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