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

1结合历史资源优势。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对林祥谦的描写,“敌人用到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
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

”林祥谦的这种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

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

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

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2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共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及早地进入
人类文明的领先地位。

我们的伟大祖国有许多震惊世人的方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南北凿通,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李杜诗篇的光辉闪烁,丝绸之路的外界交流沟通,四大发明的创造……所有这些伟大成就无疑都展现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气势,这些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所以,我们可以向学生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此引发他们强烈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等。

培养孩子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

让学生们举起爱国的伟大旗帜,树立爱国意识,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的教育。

要通过大胆的创造和扎实的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一定能够强盛发达,并立志为实现祖国的腾上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3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课内课外结合坚持课内课外结合,这是德育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和重要条件。

首先与班级、团队工作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与班级团队工作计划统一,开展活动时要统一部署互相协调,形成合力。

其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消
化,去升华。

并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讨论,从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再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4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遵循的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如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等等。

但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

首先,史实要真。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

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其次,感情要真。

教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

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

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

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总之,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