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特点与以级进为主的旋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3.2.3主属移宫在民歌中,移宫转调是常见的旋律对比手法,常以4为1的宫转入下属调,相比之下,主下属的移宫显刚性,而主属移宫显柔性。
苏南民歌以柔性见长,它的转调自然大多是主属之间的移宫。
如苏州民歌《姑苏风光》“大九连环”中的片断旋律:谱例12:这首民歌前移属D宫调,通过间奏的过渡,转入以7为3的5宫属调(A宫调),旋律委婉,感觉柔似轻纱。
以上四点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又以第一点为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独立地看其中某一个特点,并不一定只在江南民歌中存在,只有综合起这几点才能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歌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特点外,为了表现它的柔性特点,还有许多别的表现手法:第一,民歌的速度大多处理成中速或中速偏慢。
因为一般来说,快则刚,慢则柔。
这样使每一个单位拍内连接较多的乐音,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
如《孟姜女》中的一段旋律: 谱例13:这中间用慢速处理,较多地出现十六分音符,甚至三十二分音符,生动地表达了孟姜女愁肠百结,柔肠寸断的情丝。
很少用不稳定的切分节奏,从而在节奏上给人以平稳、柔和的感觉。
第二,倚音和波音的装饰处理起到软化作用。
在歌曲中,我们为了将音调唱得更细腻动人,常采用的方法是用装饰音去处理骨架音。
苏南民歌中常添加倚音和波音来软化旋律线条,更传神地表现出吴语方言的美感和曲折音调的柔和性。
如《蝴蝶飞来又飞去》的旋律:谱例14:第三,延伸扩展乐句,达到优美、抒情的目的。
如《江湖浪》中的一段柔情缠绵的旋律:谱例15:第四,用“鱼咬尾”的方式来发展音乐,这种手法在苏南民歌中较多见,它使乐句与乐句之间温和,柔润,无跌宕起伏之感,旋律朴实而柔美。
如苏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谱例16:四、江南民歌形成原因4.1各种因素对文化艺术个性的影响总的说来,在我国境内,政治制度、哲学、伦理、宗教等各种因素对各地区的人们的影响是大同小异的。
大同者,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伦理秩序深入人心,一向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服从礼仪、克制情感、节制欲望、乐天安命,以求得生活的和谐,社会的祥和,甚至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
与此相配合的,还有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的鬼神惩戒,善恶感应;凡此种种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恪守礼法,顺从怯懦,温和谦让,避祸求安,因循守旧,迷恋传统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
小异者,则由于地域的不同,有的地区离封建统治中心近,禁锢更甚,影响更深;有的地区“天高皇帝远”,难免有些鞭长莫及,照顾不周;有的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刻意经营,决不掉以轻心;有的地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则常常会眼开眼闭,听之任之。
从这个角度上说,吴越地区的情况正处于中间状态。
比起中原地区来,这里所受封建礼教的桎梏要适当轻些,比起西南、东北等边远地区来,这里的人们所要遵循的种种“规矩”毕竟又要多得多。
因而表现在文化心理个性上,吴越地区比中原地区要开放、自由、随和、浪漫一些,而比起西南、东北等边远地区来,则又较为循规蹈矩,多一些温文尔雅,细腻精美,而少一些粗犷豪爽,激越奔放。
4.2 生产力发展水平熟悉吴越地区历史的人都知道,吴越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史前时期并不低于中原。
但由于种种原因,自有文字记载之来,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中原人称之为蛮荒之地。
吴越地区的生产经济也确实落后于中原。
然而,由于这一带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毕竟十分适宜于经济开发,又由于历史上几次大移民,大大加强了吴越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吴越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终于又迅速得以提高,到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领先的趋势了。
明朝后期,吴越地区的丝织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由于经济繁荣,这一带的大城市日趋繁荣,小城镇星罗棋布,读书人越来越多,文化娱乐遍及城乡,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势必造成文明水平的提高。
一般说来,文明水平较高的群体,其情感世界往往会比文明水平较低的群体更复杂些、丰满些。
但是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教养、礼仪、规矩等因素也随之得到加强。
于是人们内心骚动时的情感渲泄也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循规蹈矩”的意思。
反之,文明水平较低的群体,则习惯于随心所欲,毫不隐瞒地渲泄他们的情感冲动。
虽说他们也受习俗、禁忌的制约,但毕竟较少人为的规矩。
这就是说,文明水平较高的群体由于有较强的控制自我情感流露的能力,所以一般往往追求规范、含蓄、雅致;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暴露出一些着意雕琢的缺陷,不够豪爽、雄浑。
而文明水平较低的群体,则由于缺少这种控制自我的能力,往往喜欢直接地、随意地渲泄他们的情感,于是就在文化艺术心理上呈现一种祖犷、豪放乃至杂乱、迷狂的个性特征。
从这一点上说,吴越神歌所呈现的温文尔雅、精美细腻的艺术个性特征,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本身有着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随着生产力——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世俗化倾向愈趋强烈,这种个性特征也随之而不断得到加强,不断变得清晰起来。
吴越神歌虽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吴越地区的上层文化相比较,它还比较粗野。
但是到了近代,这种情况也有了很大改观。
由于吴越地区的小城镇星罗棋布,交通又十分方便,就使得城乡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许多原在城镇小市民阶层流布的俗文艺,诸如弹词、评话和各种戏曲也都几乎渗透到了这一带乡村的绝大多数角落,这种俗文艺的流布无疑会提高当地农民的审美水平。
还有一批下层文人,虽通笔墨,却又无缘走上科举之路,也就混入民间,甚至染指于俗文艺。
他们中间有的参与评话、弹词、宣卷和戏曲的改编或创作;也有的人插手到神歌文化中来,参与了一部分神歌作品的改编。
而这种下层文人的创作活动,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神歌文化的艺术风格。
4.3环境成因4.3.1、生态环境吴越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个历史发展过程,但总的说来是适宜于农耕生产的。
太湖流域与宁绍平原一带,唐宋以来就成为中国的粮仓,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
一般来说,长期在温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往往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
与此相比照,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却容易僵硬、迟钝;炎热的气候使人活跃、敏感也容易消沉;而温润的气候则使人更顺畅地成长,心绪和谐而舒坦。
这种影响当然不可理解得过于绝对化。
但也确有一定的道理。
吴越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正是在长期的熏陶之中对吴越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使之形成与别地迥然不同的文化个性特征。
此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使得吴越地区的物产,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一直比较富裕,人们为解决温饱所付出的劳动,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也比较容易些。
这就使得吴越人比较容易满足现状,有一定的惰性。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人们看惯了风和日丽、山青水秀的美景,久而久之就使人们习惯于欣赏一种秀婉柔弱的美,这种审美趣味方面的地域特征,也是早就有人指出过的。
4.3.2、社会生活环境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生产方式,一是稻作,二是蚕桑。
考古资料证实,宁绍平原的河姆渡和杭嘉湖平原的罗家角是亚洲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水稻生产一直绵延至今,太湖流域一向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这一带的蚕桑丝绸生产历史,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四、五千年之前。
江南民歌所呈现的温文尔雅、精美细腻的艺术个性特征,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本身有着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随着生产力一一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世俗化倾向愈趋强烈,这种个性特征也随之而不断得到加强,不断变得清晰起来。
五、江南民歌的发展与保护5.1发展前景5.1.1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江南民歌中蕴藏着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如流传在江苏无锡地区,靠口耳传唱流传下来的《华抱山》,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中华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这部长篇吴歌长达 16000 行,篇幅浩繁,气势恢弘,情节跌宕起伏,句式自由奔放,语言极富江南民歌特色。
《华抱山》记录了明末无锡一位民间英雄带领农民抗强暴、反官兵的故事。
近 400 年来,它的手抄本早已绝迹,主要靠民间歌手用口头传唱吴歌的方式流传。
据了解,《华抱山》亦称《公道歌》,传唱者、手抄者屡遭历代官府囚禁和杀害,现在会唱《华抱山》的歌手华祖荣先生,生于华抱山故乡,他是按照祖先族规代代传唱的。
这部流传于太湖民间的长篇叙事性英雄史诗,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填补了长期以来学术界所认为的“汉民族无史诗”的说法,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①无论是诗歌中描述的民间英雄,还是历史上后来的若干传唱者,手抄者,都无一例外地向世人展示一种坚韧的自强不息和奋发有为的高贵精神。
无论统治者是如何的残害、压迫人民,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并没有屈服,从现实的斗争到文字的控诉,都闪耀着江南吴地的老百姓的自强不息与奋发有为。
5.1.2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自然情趣吴歌民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过去人们劳动时经常唱歌,用来抒发胸中的情感。
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经形象地解释中国诗歌的起源:中国的第一首诗歌,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大家为了互相鼓励,一起唱出来的那个“吭唷、吭唷”的劳动号子。
因为这样的劳动号子,枯燥的劳动生活一下变得生动了;因为这样的歌谣合唱,使漫长的劳动时间变得短暂了,生活一下子有了情趣。
江南名城苏州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五代时,即有“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之说。
作为地处濒江、沼海,大运河从城下流淌而过的苏州,已是东方一等风流繁华大都。
冠之以“衣被天下”的美誉,①过伟. 《中国四大英雄史诗之一---华抱山》《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可以设想人烟的稠密,市场的繁荣,服务性的行业应运而生。
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进入城市从事织造和各种手工艺劳动。
他们带来了民歌,一等闲暇之余,并开展许多形式的自娱自乐活动。
那个时代所涌现出的城市市民文化可以从冯梦龙在《山歌》和《桂枝儿》的附记中,看到像琵琶阿园那样的歌女,怀抱琵琶,嗓音清脆,高歌一曲,绕梁三日。
大明万历年后,苏州时调风靡一时。
更为有甚者,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中,供养着“家班”。
那个时候的吴歌最典型地记录了生活的内容,成为我们人们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社会大学。
歌唱的内容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人古事,农事节令,习尚风俗,动物花卉,远山近水,宗教迷信、神话传说等等。
学者们特地将这方面的吴歌进行了专门分类,包括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儿歌等等。
因为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民歌中,平凡琐碎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如传唱千古的《子夜四时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