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尔斯《正义论》的解读摘要: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从问世后就对西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轰动,各国学者也纷纷开始研读这本经典著作。
罗尔斯正义原则对我国具有现实意义: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正义原则正义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百家争鸣、各执一词的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或概念,许多哲学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名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认为正义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幸福感;休谟认为公共福利是正义的唯一源泉;穆勒断定正义是关于人类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规则。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1]。
一、罗尔斯《正义论》的写作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出现种种矛盾和冲突,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等等,社会动荡不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凯恩斯主义”失效,受到人们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新保守主义”的思潮,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国家主义”,即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运行。
二、罗尔斯写作《正义论》的理论前提和假设1.新社会契约论罗尔斯在书中提到:“我所要做的就是把以洛克、卢梭和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论加以归纳,并将它提到一个更高的抽象层次上来。
”[2]传统社会契约论是17-18世纪近代西方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用社会契约论解释人从自然状态到国家的起源,他们的出发点是原始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即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中,受“自然法”(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定的协议、国家制定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并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自然法)支配,享有自然权利的人联合起来定立契约,成立国家,以便更好地实现自然权利。
罗尔斯虚拟设计出有共同正义感能力的现代理性人,能通过选择普遍使用的正义原则达成契约,据以构建正义的社会体制,理性人正是罗尔斯新社会契约论的出发点。
罗尔斯讲的“契约”不是为了参加一种特殊的社会或为了创立一种特殊的统治形式而订立的,目的只是为了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
2.理论假设:原始状态罗尔斯提出的原始状态的目的是想要不受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干扰,做出一个纯粹假设的理想状态,使人们制定出正义的原则,在原始状态中,所有各方都是道德的主体,都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的选择是完全无知的,也就是对外部环境和人们的状况一无所知而做出的理性的有利于自己的契约或者规则。
这种理想的假设状态包括四个核心概念:正义的环境、正当观念的形式限制、无知之幕、理性。
将这种原始状态进一步解释为,假如有一个灵魂要投胎转世,他不知道投胎为人后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聪明还是愚笨,他也不知道自己将要投生的社会是什么状态,什么意识形态,而且对别人的状况也是一无所知,但是,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社会经历,他们前世积累了无数的知识,经历了无数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就是他们知道自己富裕是什么样子,贫穷是什么样,聪明是什么遭遇,愚笨是什么遭遇,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无知而又理性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契约和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原始状态。
三、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1.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一般表述: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
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的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二是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使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1]。
如下表所示。
<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307/2386 .jpg" />“自然的自由体系”是指所有人都凭借自己的能力,自由发展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成为强者,反之成为弱者。
“自由的平等”就是凭借外在力量(国家或社会等)给所有人提供同一个起跑线(相同的机会),然后让有能力的和没能力的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命运。
“自然的贵族制”就是外在力量通过优胜劣汰,给予有才能的这部分人以职位优先权,他们自然就成了贵族,而没才能的人就成为贫民。
“民主的平等”就是这种外在力量不只提供同一个起跑线,不只给予有才能的人优先权,同时也得照顾没有才能的这部分人,给他们以利益和帮助,以缩小差距,改善他们的状况。
显然,罗尔斯的第二个争议原则所体现的就是“民主的平等”,即允许差别的存在,但要维护弱者的利益。
2.罗尔斯的两条优先规则第一条,自由权优先:正义原则应按词汇序列来安排,自由权只有为了自由权本身才能受到限制,即不广泛的自由权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自由权总体系得到加强;不平等的自由权必须是使享有较少自由权的那些人能够接受的。
第二条,正义优先于效率和福利:第二个原则在词汇序列上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提高利益总量的原则,而公平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即机会的不平等要能使享有较少机会的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差别的存在能使最少受惠者也能获利[1]。
例如,有两个赌约,一个是要么输10块钱,要么赢100块钱,一个是要么输1000块钱,要么赢10000块钱,在风险决策准则中,最小风险的情况下,坚持“小中取大原则”,我们最终会选择第一个赌约,因为第一个只输10块钱,风险比较小。
这就是照顾弱者原则,即一个正义的社会就是照顾最少受益者的利益。
如果把这个原则用于社会产品的分配,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社会产品按平等原则分配,若是把一个蛋糕,要使最小的那一块也最大,那么必定是要把蛋糕等分。
然而,平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绝对的平等也是不可行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均分配,结果就是大家共同受穷,若是一定要允许不平等存在的话,那就要使最贫穷的人也要比共同受穷时的条件好。
因此,“小中取大原则”的另一个结论就是当且仅当社会产品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时,不平等的存在才是正当的,也就是罗尔斯所讲的差别原则。
四、罗尔斯正义原则对我国的现实意义1.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平正义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之一,罗尔斯认为要坚持自由平等原则,在我国,民主政治指的是人民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人民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国现阶段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制度,允许人们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合理存在,我们要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局势,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征税起点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地区建设上,我们应着力加大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全面推进西部建设和中部崛起,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保障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权等等[4]。
3.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允许不平等的存在,但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要有利于最少受惠者,这就启示我们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和完善社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相互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低保制度,加强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弱势群体减轻生活和心理压力,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5]。
五、结论罗尔斯正义论是修正主义的,他主要想用公平的正义观取代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某种修正,从而推动社会变革,解决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6]。
罗尔斯的这两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如没有理由认为正义原则高于一切功利主义的考虑;无知之幕全然是理想主义等等,而且罗尔斯的正义的两个原则带有颇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一种正义观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它不可能超越社会基础而凭空产生,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罗尔斯试图通过改变正义观来改变社会的想法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他忽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比如中国对于效率与公平的提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均主义到先富带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八大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都是随着我国社会条件的变化而逐步提出的,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因而具有可行性,所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缺陷,我们要吸取其合理的部分加以运用,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变革服务。
参考文献:[1]王沪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序[EB/OL]./data/4985.html.[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王颖.浅议罗尔斯正义论[J].网络财富,2010,(16)[4]郑欣.浅析罗尔斯正义论[J].法制与社会,2008,(6).[5]蒋雪群.罗尔斯正义论二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6]刘晓璐.试论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内容[J].临沂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