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了解这些就够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读不完,怎么办?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既不做“书呆子”,也不要“没文化”。
作者对中国历史常识及事件做了概况介绍,方便读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了解中国历史。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在今天“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这之前就一直有“中国”的称法。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
它在当年的含义是:京师(首都)和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为中国。
先秦时期,在中原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小诸侯国,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不过是京师附近的一小块地方,所以就把京师所处的这块地方称为“中国”,意思是,京师是在中间的国家。
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这种称法,凡是帝王直接统治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一直到清代,清王朝疆土比各朝代都大大地扩展了,皇帝统辖的地区早已不仅仅是京师附近,于是“中国”一词就成了清代所属全部领土的代名词了。
它的第二个含义是这样的:华夏族、汉族所居住的地区为中国。
先秦时期,汉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建立了众多的国家。
在中原地区的四周,有不少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如此一来,中原就成了中央地区,于是就称这个地区为“中国”。
当时中原诸侯林立,因此这个“中国”并不是指的哪个具体国家,而是泛指在这个地区汉民族建立的国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王朝的领土面积在日益扩张,凡是在此建立政权的国家都自称为中国。
由此可以知道,“中国”一词在古代仅仅是个形容词,形容一个地区的方向、范围、管理等情况。
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没有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的。
★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称为“共和元年”。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而在此之前的历史,都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发生的年份。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共和行政”,从这一年开始,周公和召公二相共同执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
公元前841年,西周王朝的社稷传到了周厉王的手上。
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国王,他残暴不仁,对民众横征暴敛,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纷纷发表议论谴责。
大臣召公提醒周厉王说:“人民已经不堪忍受了!”然而周厉王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他为了压制国人的不满,便找来卫国的巫者,在国内监视民众的言论,如果发现有人议论国事,口出怨言,立即抓起来处死。
因此国人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在路上互相见到,只能用眼神交流(“道路以目”)。
周厉王于是很高兴地说:“我能够阻止百姓的诽谤了!”召公又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但周厉王仍然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厉。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了国人的反抗。
百姓们拿起武器,冲进了王宫。
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县),史称这次事变为“彘之乱”。
由于周厉王出逃,国内无主。
因此大家公推周公和召公暂时管理朝政,被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持续了14年,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在彘病死,周公和召公辅佐太子姬靖即位。
★[二桃杀三士]春秋列国时期,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公孙接和古冶子。
这三个人勇武异常,立下许多功劳,深受齐景公的宠爱。
他们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居功自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齐国的相国晏婴担心这三名勇士对国家造成威胁,屡次建议齐景公除掉他们,但齐景公一直没有同意。
恰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
晏子主持宴会礼仪,他心生一计,决定趁这个机会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在宴席上,他让人端上来几个桃子,请大家吃。
等大家吃得只剩两个桃子的时候,晏婴叫上三位勇士,对他们说:“只剩两个桃了,你们有三个人,要不你们三个比比功劳,谁的功劳大就可以吃桃?”话音刚落,公孙接抢先说:“以前有一次国君打猎时,遇见一头猛虎,我冲上去与老虎拼死搏斗,最终把虎打死,救了国君。
如此大功,难道不应该吃个桃子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如此大功,可以吃桃。
”紧接着古冶子也说道:“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
是我跳进汹涌的河水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
”于是晏婴各给了两人一个桃子。
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斩将夺旗,使徐国俯首称臣,就连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
我为国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
公孙接大惊,说道:“我的功劳不如田将军的大,却吃了他的桃子。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
古冶子大叫:“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如今他俩已死,我也决不苟活!”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晏婴利用三位勇士的弱点,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他们,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远交近攻“远交近攻”是秦国的贤相范雎为秦昭王提出来的外交政策。
范雎原来是魏国人,他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相秦十余年,对外推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渐强盛,开始产生了吞并六国之志。
从力量对比上看,秦国比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但它也顾忌六国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远交近攻”的策略应运而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劝说秦王先不要攻打齐国。
他说:“齐国的势力很强大,离秦国又很远,如果秦国要攻打齐国,军队必须长途跋涉,而且中途还要经过韩、魏两国的地盘。
即使打了胜仗,由于距离太远,秦国也无法占有齐国的土地。
所以应该先攻打邻近的韩国和魏国,然后再各个击破,稳步推进。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
其后的秦王嬴政继续坚持“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国和魏国,随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国和燕国,统一了北方。
紧接着挥师南下,攻陷楚国,平定南方。
最后大军东进,把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灭掉了,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娶妻当娶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人生理想。
阴丽华是春秋名相管仲的后人,刘秀在南阳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
刘秀虽然是皇族出身,却家道中落,沦为布衣。
在长安城中求学时,刘秀看到了长安禁卫执金吾的车马,不禁心生羡慕,于是写出了这句传世名言。
后来刘秀与哥哥起兵反对王莽,不久刘秀迎娶阴丽华为妻。
但为击败政敌,刘秀又迎娶了郭圣通为妻。
称帝之后,由于郭圣通已经为刘秀生下皇子,在阴丽华的劝说下,刘秀被迫放弃结发妻子,册立郭圣通为皇后,改立阴丽华为妃。
直到统一天下,刘秀才废掉郭圣通,册封阴丽华为皇后。
阴丽华担任皇后二十四年,端庄贤淑,恭俭持家。
她和刘秀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也被千古传唱。
★马革裹尸“马革裹尸”出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平定西南夷族叛乱后凯旋回京,亲友交好们纷纷前来为他接风。
其中有一个叫孟翼的谋士,他折服于马援的战功,高兴之下就说了几句奉承话。
马援听后不悦道:“我从前线回来,本希望听你说些有见地的教诲,却想不到是这些东西。
难道你也成了趋炎附势之徒吗?”无端被马援批评,孟翼顿时尴尬不已,连忙作揖告罪。
马援却说:“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七郡而仅封数百户。
和他相比,我的功劳简直微不足道。
如今竟也被封为伏波将军,采邑三千。
如此赏大于功,我的好日子又怎么可能长久呢?你与其夸赞我,还不如多教教我在朝为官的法门!”孟翼见状无话可说,马援则滔滔不绝:“你不说,我来说:现在匈奴和乌桓两族还在侵扰北方的边境,我已打定主意请战,率众为先锋,做个有志男儿。
所谓…男儿‟,就理当力拼敌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回。
又怎能久居卧榻,死于儿女之手?”不久,马援果真向皇帝请旨,带兵西出征战边疆去了。
★陈蕃待客东汉太傅陈蕃的祖父曾是河东太守,到他出生时家道中落,不再显赫。
为振兴家族,陈蕃自小就抱定信念,决意闯出一番天地来。
陈蕃家中有一处清静的庭院,他少年时便在这里读书习字。
某日,陈蕃父亲的好友薛勤前来做客,路过陈蕃的庭院时,看到里面杂草丛生、遍地肮脏。
薛勤心有不快,便问十五岁的陈蕃:“我是你父亲的宾客,不顾劳累前来,你竟连庭院都懒得打扫,堂堂陈家少主就是这样待客的吗?”面对长辈客人的指责,陈蕃却不慌不忙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岂可安事一室乎!”薛勤听到这般掷地有声的答复,忍不住对陈蕃另眼相看,但也不禁有些担忧:陈蕃年少,如果只将怀中大志为纲,日久天长后,恐怕有所不妥。
于是他好言劝道:“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薛勤话中的意思,就是希望陈蕃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抱负用在实处上。
结果陈蕃听后满脸通红,立刻打扫干净庭院,以上宾礼迎薛勤入府。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此成为传世名言。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是指由皇帝直接主导的三次废除佛教行动:统一北方后,北魏太武帝皈依了道教,并因寺院田地广袤,却不缴税赋、不服徭役等佛门特权而厌恶佛教。
从公元444年开始,太武帝开始有计划地废佛:他不准社会各阶层供养佛门子弟,违者全家灭族。
后又发现长安僧徒私自酿酒,并持有兵器。
太武帝震怒不已,遂诛尽长安佛徒,焚毁全国的佛经造像,导致北方佛教文化遭受血洗。
北周武帝宇文邕笃信儒家学说,对佛道毫无感想。
即位后,为强化统治、增强国力,他决定大规模削弱处于特权地位的宗教阶层。
公元574年,宇文邕下诏毁掉国内所有佛道场所,烧毁经书造像,并勒令所有已经出家的佛教徒和道教徒还俗,甚至将普通的宗教活动也悉数废除。
灭掉北齐后,宇文邕又强制毁掉了四万多座佛寺,强迫三百余万僧尼还俗,并重新编进户口,以破坏正常宗教发展的代价,将北周国力推上了顶峰。
在太武帝、周武帝之后,唐武宗李炎也在治国期间进行过一次废佛行动。
由于这三位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因此被称为“三武灭佛”。
而后周世宗柴荣也曾灭佛,因此又将他们四人合称“三武一宗”。
★冰山安在唐玄宗初期为政时信任姚崇、宋璟等名臣,他自己又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因此在他统治下,唐朝的国力迅速上升,一举成为世界第一的“开元盛世”。
然而,到了天宝年间,厌烦了工作的唐玄宗只顾宠幸贵妃杨玉环,不再理会前朝,使朝政很快就被李林甫把持,并日渐废弛。
他又爱屋及乌,先后提拔杨贵妃的家人为官,重用她的堂兄杨钊,封他为宰相,赐名“国忠”以示恩宠。
但杨国忠贪欲难平,在朝中只手遮天,搜刮钱财无数之余,还卖官鬻爵中饱私囊。
杨府门前终日排满那些跑官要官、寻觅靠山的投机取巧之辈,争先恐后地给杨国忠送礼,竟成当时一景。
有位陕西进士张彖,以学识渊博经纶满腹而闻名远近,但自金榜题名后,他始终没有去杨国忠府上拜访,还对那些急急前去的人冷眼讽刺。
当时有人劝他:“你虽是进士出身,但若要得到好的职位差遣,就一定得上杨府拜会。
当今宰相是贵妃堂兄,没有他点头称是,你根本做不了官!”张彖听后不屑一顾,讥讽道:“你们这些小人,看杨国忠现在地位显赫,以为投靠了他,身后就有了万仞泰山,真是可笑!他不过是一座山,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只要旭日东升,他这座冰山就会消融,到时我看你们找谁去!”说完,他就抛官离开京城前往嵩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