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是使其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
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创造必要条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
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
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以下方法:自学方法(含预习方法、思维方法,提问方法等),合作方法(包括分组、组织、记录、讨论、总结等),探究方法(如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写小论文等),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
如预习方法如下:1.查资料。
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字形。
勾画重点音,重点词,重点句。
3.读题目和预习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并争取回答。
4.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5.谈体会:针对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自己的体会。
(重要的内容记在预习本上)
二、多角度、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转变,创造学习空间,把握教学方法,只为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让学生明确了方向。
仅停留于此,容易导致教学设计粗线条化,只有加上教师多角度、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才能拓展深化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预留质疑时间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
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主要分两步进行,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围绕主要内容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2.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我的主要方法如下:
(1)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2)强调自读感悟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我感悟、不断反思和调控的过程,强调自读感悟反思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不断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改正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感悟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我还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
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和深化学习活动。
二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多进行语文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了让学生自主实践,我采用了诗画结合,彰显诗情的方法,生动有趣。
教学主要流程:①明学法(读——看——想——画——悟——演)。
②重点学,变诗为画。
先让学生自读,交流懂与不懂的内容,提出有关问题,充分进行想象,再动手画一画,评一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③读诗看画谈心情,说出“二美”:画面美和心灵美。
④诵读显美。
⑤看画背诗,自由抒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确定学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学会、会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设高校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