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湖南省新田县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新田县地处湘南,东邻郴州市桂阳县,南界郴州嘉禾县,西连宁远县,北交祁阳县及衡阳常宁市。

地理坐标为东径112°02'至112°23',北纬25°40'至26°06',南北长42.9公里,东西宽30公里,为葫芦形的山间盆地。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

我县以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地形地貌。

北部峰峦叠翠,连绵起伏,属群山密集型中低山地貌。

西北部低山地,岩石裸露,属低山地貌。

东南为丘岗地貌。

2、气候。

新田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8.1℃,年无霜期288天,年平均日照1712.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42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8%。

3、土壤。

林地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

山地分布有红壤、黄壤;西部、东南部的石灰岩裸露地区多为石灰土;泥灰岩、钙质页岩地区多为粗骨土,林地土壤中酸性土占72.3%。

厚土层土壤占林地土壤的40.9%,薄土层土壤占35.5%。

林地有机质含量较丰富。

4、植被。

我县植被属常绿针阔叶林带。

主要植被类型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阔叶林、竹林、经济林及灌木林等为主。

有乔木、灌木及藤本88科800余种。

优势树种以杉木、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柏木、毛竹、板栗、枣子等;灌木植被主要为桎木、黄荆、马桑、火棘等;草本多为白茅、冬茅、兰草、蕨类等。

5、水系。

我县属湘江流域水系。

全境有河、溪共114条,其中干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26条,1—5公里的47条。

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河流经我县的陶岭乡东山岭、楼下村和新隆镇的佃湾村、心安村,全长3.3公里;新田河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北部山区的金陵镇与桂阳市的分水岭、华山脑一带,经莲花乡、龙泉镇、新圩镇、高山乡,从新隆镇出境,注入舂陵河,全长77公里。

(三)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县辖19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共有379个行政村(社区),3111个村民小组,117714户,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4万人,占总人口的84.3%。

全县交通运输方便,省道S 323、S215线贯穿东西、南北,全长80.3公里,县内公路纵横相连,村道通车率达100%。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77643万元,农业总产值253048万元,粮食总产量16293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88元,属国家级扶贫县。

二、土地资源现状(一)各类土地面积全县土地总面积150.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90.11万亩,占总面积的59.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3.06万亩,灌木林地面积9.78万亩,其他林业用地及无林地面积7.27万亩(包括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非林业用地中耕地面积37.66万亩(其中水田22.96万亩,旱土12.7万亩)。

(二)坡耕地面积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及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21.4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2.84万亩,非基本农田面积8.63万亩(含15度以上坡耕地7.57万亩,15度以下坡耕地1.06万亩)。

1、25度以上坡耕地情况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非基本农田5.1万亩,基本农田1.2万亩。

2、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情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印发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通知》(水资源﹝2012﹞131号)精神,我县金陵镇、莲花乡、门楼下乡、骥村镇、龙泉镇、大坪塘乡、新圩镇、高山乡、新隆镇、陶岭乡等10乡镇属一级水功能区中的春陵水蓝山、常宁保留区,我县水域面积15.8平方公里。

保留区第一重山脊之内15—25度坡耕地及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15.17万亩,包括非基本农田3.53万亩、基本农田11.64万亩。

其中15—25度坡耕地10.62万亩(非基本农田2.47万亩、基本农田8.15万亩),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4.55万亩(非基本农田1.06万亩、基本农田3.49万亩)。

三、指导思想(一)编制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2)湖南省林业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编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县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发改赈【2014】967号)(3)《退耕还林条例》。

(4)《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5)《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8]15号)。

(6)湖南省新田县造林立地类型表,湖南省新田县造林技术措施模型表。

(7)《新田县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汇编》、《新田县土地资源利用调查资料汇编》。

(8)《林木育苗技术规程》(GB43/T093-9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造林技术规程》(GB43/T-140-99),《林木种子》(GB7908-87)等技术标准。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方针,按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退耕还林条例》和《湖南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遵循“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重点安排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并向宜林荒地较多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倾斜,以加快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我县生态建设新局面。

四、建设布局及任务(一)实施对象1、退耕地造林实施对象选择地类必须是非基本农田坡耕地。

一是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我县面积为5.1万亩。

二是重要水源地坡耕地。

主要包括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印发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的通知》(水资源〔2012〕131号)确定的一级水功能区中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迎水面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面积,我县面积为2.47万亩。

不得将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纳入退耕范围。

2、荒山造林实施对象选择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和疏林地。

3、封山育林实施对象选择根据国家《封山(沙)育林技术标准》GB/T15163-2004,凡有天然下种能力的针叶、阔叶树或有萌芽、萌蘖力强的伐根的山场地块,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人工造林难以成林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区均要实行封山育林。

尚未绿化的宜林荒地、荒山、荒滩,也可实行封山育林。

(二)建设布局和规模1、总体布局根据我县实际,工程重点布局在新田河源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较多的乡镇。

根据分步实施、重点治理的原则,确定年度工程实施乡镇。

建设范围覆盖龙泉镇等19个乡镇,379个村民委员会(社区),3111个村民小组。

2、建设规模到2020年,将全县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坡耕地7.57万亩退耕还林。

其中包括:25度以上的坡耕地5.1万亩,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2.47万亩。

3、2014年实施任务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25度以上坡耕地。

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2014年不安排。

我县2014年拟实施3.5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5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

(三)建设内容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建设的要求,立足现有林地资源和土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和其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8.64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7.57万亩,荒山造林7.57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1、退耕还林坡耕地和荒山造林(1)林种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和经济林不设比例限制,可根据立地条件和退耕农户意愿进行林种规划。

25度以上坡耕地原则上全部规划为防护林,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荒山造林可规划为防护林或经济林。

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为杉木、国外松、柏木,经济林主要造林树种为油茶。

(2)树种规划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遗传品质优良、生态效益最佳的优良乡土树种。

如:主要树种选择杉木、国外松;次要树种选择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

同时采取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的方式营造生态林,混交方式有行间、株间、星状、带状或小块状。

针阔混交林阔叶树比例不低于30%。

(3)典型技术模式“杉木+枫香”杉阔混交林模式“杉木+枫香”杉阔混交林造林模式规划设计在低山区,要求海拔不超过1000米,土壤由板页岩或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且湿润肥沃,结构良好。

营造“杉木+阔叶树”杉阔混交林可充分利用造林地空间和时间,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态防护能力,使林地提前郁闭成林,林分结构合理,生物产量高,收获利用持久;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在合理经营条件下,既可青山常绿,又可获取高于坡耕地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是退耕还林地区解决林农后续增收的一种良好模式;还可提高杉木干材的通直度和减少冰冻雪压及病虫危害。

整地方式:整地分地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退耕地统一采用挖穴整地;荒山整地在平缓地段进行炼山、全垦后挖穴,在山坡地段采用块状或环山带状整地后挖穴。

穴的规格为40×40×40cm。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造林株行距为1.5×2m,造林密度为222株/亩,其中杉木为162株/亩,阔叶树为60株/亩。

杉木阔叶树混交比为7:3,采用不规则混交。

混交树种还可用楠木、檫木、木荷等替代。

苗木选择:选用杉木良种一级苗造林,即苗木要求选用一年实生苗,苗木规格是苗高不低于25厘米,地径不低于0.4厘米,苗木色彩和形态表现为紫红色、菊花头。

枫香采用一年生一级苗造林,地径在1.0厘米以上。

造林技术: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栽植,杉木栽植时先回填表土,并做到深栽、压实、不反山。

即覆土要细致,防止窝根,栽植深度以苗茎入土二分之一左右为宜,苗木朝向山下,压实要里紧外松不积水。

枫香则要求尽量深栽。

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采用蔸抚,每年第一次锄抚、第二次刀抚,分别于5-6月和8-9月进行,第4年6-7月进行一次刀抚,促进郁闭成林,并加强管护,禁止放牧,防止牲畜残踏。

“湿地松+木荷”松阔混交林模式湿地松是我县主要适生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具有耐瘠薄,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对石灰岩地区造林,主要采用“湿地松+木荷”造林模式。

该模式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松类病虫害的发生及林木生长快的特点,生态效益显著。

整地方式:坡耕地和荒山造林采用穴垦整地、表土回填、整地规格为40×40×40厘米。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造林株行距为2×2米,造林密度为167株/亩,其中湿地松117株/亩,木荷为50株/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