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离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其颗粒的大小对于分离效果有何影响?影响 固定相活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原则上,粒度越小,分离效果越好。
• 表面积越大,表明其吸附力越大,有较强的保留。
(3) 薄层色谱的分离效果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如何进行计算? • 比移值: 一个化合物在薄层板上上升的高度 与展开剂上升的高度的比值称为该化合物 的比移值(Rf 值)。是薄层色谱的基本定 性参数。
• (3)展开 • 用20:1的环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为展 开剂,待样点干燥后,小心放入已加入展 开剂的250ml层析缸中进行展开,点样一端 应浸入展开剂0.5cm。盖好盖子,观察展开 剂前沿上升至离板的上端1cm时取出,尽 快用铅笔在展开剂上升的前沿处划一记号, 晾干后观察分离的情况,比较二者Rƒ值的 大小。
• (2) 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固定相(吸附剂)有哪些?其颗粒的大小 对于分离效果有何影响?影响固定相活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3) 薄层色谱的分离效果的评价指标是什么?如何进行计算? • (4) 若化合物本身无色,薄层色谱的色谱图中组分迁移产生的展开斑 点位置如何确定?试举例说明两种常用的确定方法。 • (5) 常用的植物色素的提取方法有哪几种? • (6) 常用的纸色谱的点样、分离方法有哪些?纸层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 叶绿素的提取通常利用叶绿素溶于有机溶 剂的原理 • 制备线粒体时,可将组织匀浆液悬浮在悬 浮介质中进行差速离心法进行分离。
实验设计: 薄层色谱用于顺、反式偶氮苯的分离 • 仪器:载玻片,烘箱,小烧杯,毛细管, 层析缸。 试剂:薄层色谱用硅胶G(Silica gel for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粒度为 100目);苯(Benzene)(分析纯, A.R.);环己烷(Cycl Ohexane)(分析 纯,A.R.);反式偶氮苯。
色谱法分类
色谱法分类
按操作形式分类
平面色谱法Leabharlann 柱色谱法电泳法逆流分配
色谱法的特点
• 与经典的分离提纯手段(重结晶、升华、萃 取和蒸馏等)相比,色谱法具有快速、简便 和高效率等优点。并能对复杂化合物,甚 至立体异构体进行分离。 • —液相色谱(含柱、薄层色谱)适合于固体物 质和具有高蒸气压的油状物的分离,不适 合低沸点液体的分离; • —气相色谱适合于容易挥发物质的分离。
(4) 若化合物本身无色,薄层色谱的色谱图 中组分迁移产生的展开斑点位置如何确定?
• 相对比移值 (R
i,s)
• 相对比移值就是被分离物质(s)和参比物(i) 的Rf 值之比,或是被分离物质(s)和参比物 (i) 在薄层上移动距离之比.
•R
i,s
= R
f(i)
/ R
f(s)
(5) 常用的植物色素的提取方法有哪几种?
(1) 讨论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吸附色谱原理
层析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普遍性、无选择性。当固体吸附 剂与多元溶液接触时,可吸附溶剂分子, 也可吸附任何溶质分子,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的物质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被解吸、而解吸与吸附的无选 择性和相互关连性使吸附过程复杂化
• 吸附色谱的原理: • 由于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对吸附剂(固 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当流动相或展开剂 流经吸附剂时,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 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 动,吸附力强的组分滞留在后,由于各组 分具有不同的移动速率,最终得以在固定 相薄层上分离。
• (二) 分配色谱原理 • 分配色谱是根据化合物在两种不互溶(或微 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分配不同这一性质 进行的。 • 有机溶质在固定相上移动的快慢取决于其 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 • ——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大些,分配 在固相中多些,移动较慢; • ——非极性化合物容易溶解于有机相中, 移动较快,因此得以分离。
• (三)、空间排阻色谱法原理
• 因固定相是多孔性填料称为凝胶,故又 称为凝胶色谱法 ;也称为分子排阻色谱法 。
• — 凝 胶 渗 透 色 谱 法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以有机溶剂为 流动相者称之。 • — 凝 胶 过 滤 色 谱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GFC )。 以水溶液为流 动相者称之。
色谱法应用
• • • • • 已广泛用于: —反应过程的监控和跟踪 —混合物的分离, —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化合物原料、产物的鉴定
• —纯度的检验。
发展方向
• • • • 新固定相的研究 检测方法的研究 专家系统 色谱新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目前研 究最多的色谱新方法 )
B组讨论题
• (1) 讨论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2)点样
• 取2块用上述方法制好的薄层板,分别在距 一端1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 线。取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插入样品溶液中, 在板的起点线上点1%的未光照的偶氮苯的 苯溶液和光照过的偶氮苯的苯溶液两个样 点,样点间相距1~1.5cm。如果样点的颜 色较浅,可重复点样,重复点样前必须待 前次样点干燥后进行。样点直径不应超过 2mm。
(2) 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固定相有哪些?
• 薄层色谱必须将被分离物质点于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固定 相要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来选择。
• 分离亲脂性化合物常常选用硅胶,氧化铝, 乙酰纤维素及聚酰胺。 • 分离亲水性化合物常常选用纤维素,硅藻 土及聚酰胺。 但也有例外,脂溶性叶绿素 在氧化铝及纤维素上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
色谱分离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色谱分离技术概论
♪ 1906年俄国M.C Tswett创立了色谱分离技术 ♪ 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植物代谢产物—色素如叶绿 素及胡萝卜素等分离,真正实现了液相色谱技术 有机制备的应用。 ♪ 40年代后,色谱技术逐渐得到发展 .色谱学已发 展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 色谱技术作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必 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 除了提供数目繁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外,还提供了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的数据。
实验步骤
• (1)薄层板的制备
• 取7.5×2.5cm2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 • 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硅胶G,逐渐加入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8ml,调成均匀 的糊状,用滴管吸取此糊状物,涂于上述洁净的 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玻璃板或水平的 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并不时转动方向,制 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硅胶 G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 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 0.5h,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