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2.24
289.9
2.03
300.6
1.93
343.7
1.89
408.1
1.79
418.6
断裂伸长 密度 (%) (g/cm3)
1.60
1.721
1.03
1.751
0.79
1.770
0.69
1.761
0.66
1.817
0.49
1.919
0.48
1.962
电阻率 (106Ω•m)
12.12 7.63 6.93 6.36 5.34 4.24 3.70
6.2 碳纤维的制备
在惰性气氛中将小分子有机物(如 烃或芳烃等)在高温下沉积成纤维。 此法用于制造晶须或短纤维,不能用 于制造长纤维。
将有机纤维经过稳定化处理变成耐焰纤维, 然后再在惰性气氛中于高温下进行焙烧碳化,使 有机纤维失去部分碳和其他非碳原子,形成以碳 为主要成分的纤维状物。此法用于制造连续长纤 维。
6.3.2 根据碳纤维功能分类 (1)受力结构用碳纤维 (2)耐焰碳纤维 (3)活性碳纤维(吸附活性) (4)导电用碳纤维 (5)润滑用碳纤维 (6)耐磨用碳纤维
6.3 碳纤维的分类
6.3.3 根据碳纤维性能分类
性能分类
高性能碳纤维 高强度(HS),超高强度(VHS), 高模量(HM),中模量(MM)
碳纤维产品
碳纤维及预浸料
碳绳
抗拉强度:3600MPa 拉伸模量:220GPa 层间剪切强度:85MPa 断裂伸长率:1.5%
防弹板
6.1 碳纤维(Carbon Fiber----CF)
6.1.2 碳纤维概述 碳纤维的开发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美
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灯丝。
而真正作为有使用价值并规模生产的碳纤维, 则出现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
和沥青(Pitch)等。 无论用哪一种原丝纤维来制造碳纤维,都要
经过五个阶段:
拉丝
牵伸
稳定
碳化
石墨化
制造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多选用聚丙烯腈为原料
6.2 碳纤维的制备
经过五个阶段: 1)拉丝:湿法、干法或熔融纺丝法。 2)牵伸:在100 300 C范围内进行,控制着最终纤维的模量。 3)稳定:在200-400 C加热氧化,脱氢、环化、氧化,使碳化 时原丝不熔融。 4)碳化:在10002000 C 范围内氮气氛围进行,脱去非碳原子 5)石墨化:在2000 3000C范围内进行,六角碳平面环增加, 转化为类石墨结构
低性能碳纤维 耐火纤维,碳质纤维,石墨纤维等
短纤维
长纤维
6.4 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6.4.1 碳纤维的物理结构(层状平面环) 碳纤维的结构决定于原丝结构与碳化工艺。 对有机纤维进行预氧化、碳化等工艺处理的目的 是,除去有机纤维中除碳以外的元素,形成聚合多环 芳香族平面结构。
材料的性能主要决定于材料的结构。结构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结构,二是物理结构。
在制备碳纤维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原材 料,都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即原丝预氧化(拉 丝、牵伸、稳定)、碳化以及石墨化等,所产生 的最终纤维,其基本成分为碳。
6.2 碳纤维的制备
PAN基碳纤维制备工艺流程:
PAN原丝200300C 1150惰气 碳纤维 2100C石墨化 石墨纤维
空气中预氧化, 中碳化1 h, 低模 惰气中1分钟, 高模高强
石墨化: 结晶碳含量不断提高,可达99%以上、纤维结构不断
完善。
碳纤维是乱层石墨结构 石墨纤维是近层状结晶结构
热处理温度对石墨纤维性能的影响
温度 (℃)
原碳纤维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拉伸强度 拉伸模量 (GPa) (GPa)
3.49
227.6
2.69
268.0
6.4.1 碳纤维的物理结构
在碳纤维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原丝的不同,重量 损失可达10%--80%,因此形成了各种微小的缺陷。
但是,无论用哪种原料,高模量碳纤维中的碳分 子平面总是沿纤维轴平行地取向。
理想的石墨点阵 结构属六方晶系
用X射线、电子衍射和电子显微镜 研究发现,真实的碳纤维结构并不 是理想的石墨点阵结构,而是属于 乱层石墨结构。
施加张力的作用:
限制纤维收缩,使环状结构在较高温度下择优取向 (相对纤维轴),可显著提高碳纤维的模量。
预氧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环化反应 脱氢反应 吸氧反应
环化反应
梯形,六元环 耐热
脱氢反应
未环化的聚合物链或环化后的杂环可由于氧的作用 而发生脱氢反应,形成以下结构:
CC CC C NNNN
在乱层石墨结构中,石墨层片是基本的结构单元,若干层片 组成微晶,微晶堆砌成直径数十纳米、长度数百纳米的原纤,其 直径约数微米。原纤呈现弯曲、彼此交叉的许多条带状结构组成, 条带状的结构之间存在针形空隙,大体沿纤维轴平行排列。
石墨层片的缺陷 及边缘碳原子
基本结构单元
石墨微晶 二级结构单元
原纤维构成碳纤维单丝 碳纤维的三级结构单元
6.1.2 碳纤维概述
目前世界碳纤维总生产能力为10054吨/年,其中聚 丙烯腈基碳纤维78%。其它的是以沥青基碳纤维为 主。日本是最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国,生产能 力约3400吨/年,占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总量的43%。
美国的碳纤维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欧洲在 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和工业方面的需求比较均衡, 而日本则以体育器材为主。
PAN
湿纺
PAN 纤维
干湿纺
预氧化 空气介质 200-300oC 数十至数百分钟
碳化
O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惰性气氛
CF
1200-1500 oC
数分至数十分钟
石墨化 惰性气氛 2000-3000 oC 数秒至数十秒
CF 系列产品
深加工
GrF 表面处理
PAN原丝制备碳纤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预氧化:200℃~300℃的氧化气氛中,原丝受张力情况 下进行
只有在碳化过程中不熔融,不剧烈分解的有机纤维才能 作为碳纤维的原料。
一般以有机纤维为原料制造
有机纤维
预氧化处理
高温碳化
原丝
原丝的选择条件: 强度高,杂质少,纤度均匀等。
基本条件: 加热时不熔融,可牵伸,且CF产率高。
常用的碳纤维原丝: 聚丙烯腈纤维、粘胶纤维、沥青纤维
6.2 碳纤维的制备
制备碳纤维的主要原材料有: 人造丝(粘胶纤维)、聚丙烯腈(PAN)纤维
拉伸模量较高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蝶状液晶 材料)--各向异性沥青基碳纤维。
6.3 碳纤维的分类
6.3.1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 (1)聚丙烯腈基纤维 (2)粘胶基碳纤维 (3)沥青基碳纤维 (4)木质素纤维基碳纤维 (5)其他有机纤维基碳纤维 各种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缩合多环芳香族合成纤维
6.3 碳纤维的分类
含碳量95%左右的称为碳纤维; 含碳量99%左右的称为石墨纤维。
优点:碳纤维比重小、比强度、比模量大,耐热性 和耐腐蚀性好,成本低,批量生产量大,是一 类极为重要的高性能增强剂。
用碳纤维制成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比模量比钢和铝 合金高5倍,比强度高3倍以上; 同时耐腐蚀、耐热冲击、耐烧蚀性能均优越
因而在航空和航天工业中得到应用并得到迅速 发展。
6.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Carbon Fibers and Composites
6.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什么是碳纤维 碳纤维的制备 碳纤维的种类 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碳纤维的表面改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
6.1 碳纤维(Carbon Fiber----CF)
6.1.1 定义:
由有机纤维或低分子烃气体原料在惰 性气氛中经高温(1500ºC)碳化而成的纤 维状碳化合物,其碳含量在90%以上。
含碳量大于70%,化学组成及结构千变万化,结构变化 范围极宽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分子质量分布很宽, 400~800,软化点100℃~200℃ 。
6.2.2 以沥青为原料制造碳纤维
原料丰富,且属于综合利用,可以降低成本,在民用 方面有很大潜力。 沥青基碳纤维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
力学性能较低的所谓通用级沥青基碳纤维--各 向同性沥青碳纤维;
HCN、N2)的瞬间排除。 如不及时排除,将造成纤维表面缺陷,甚至断裂。
解决措施: 一般采用减压方式进行碳化。
石墨化
在2500℃~3000℃的温度下,密封装置,施加压力, 保护气体中进行。
目的是使纤维中非碳原子进一步排除,芳环平面逐 步增加,使之与纤维轴方向的夹角进一步减小,排列较 规则,取向度显著提高,由二维乱层石墨结构向三维有 序结构转化,以提高碳纤维的弹性模量。
直径 (μm)
6.28 6.07 6.07 5.86 5.70 5.23 5.52
热处理温度越高,张力越大,模量越大,层间距越小,伸 长率下降,直径下降。
PAN纤维热处理温度与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关系
6.2.2 以沥青为原料制造碳纤维
沥青:除天然沥青外,一般将有机化合物在隔绝空气或在 情性气体中热处理,在释放出氢、烃类和碳的氧化物的同 时,残留的多环芳烃的黑色稠状物质称为沥青。
PAN的Tg低于100℃,分解前会软化熔融,不能 直接在惰性气体中进行碳化。 先在空气中进行预氧化处理,使PAN的结构转 化为稳定的梯形六元环结构,就不易熔融。 另外,当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将产生纤维吸氧作 用,形成PAN纤维分子间的化学键合。
碳化:
在400℃~1900℃的惰性气氛中进行,是碳纤维生
成的主要阶段。
一般采用高纯 氮气N2
除去大量的非碳元素(氮、氢、氧等),预氧化
时形成的梯形大分子发生脱N交联,转变为稠环状,形
成了碳纤维。
碳化收率40%~45%,含碳量95%左右。
施加张力: 不仅使纤维的取向度得到提高,而且使纤维致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