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精品PPT课件
返回雅典時約四十歲;於388/87年於雅 典西北郊外成立「學院」(Akademeia), 為後世學院制度之濫殤,可稱為西方第 一所大學。此學統命脈延綿九百年,至 公元52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 (Justinian) 敕令禁學為止。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5
柏拉圖晚年曾兩度再遊敘拉古。
父母皆為貴族之後,繼父更是當世著名政治家 伯里克利(Pericles)之好友。
早年接受在伯里克利主政下的民主政治傳統的 教育,二十歲左右開始追隨蘇格拉底,受其思 想薰陶,鄙棄民主政治理想,改倡貴族政治。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2
柏拉圖青少年時期是希臘戲劇的黃金時代的尾 聲,還能直接觀看到一些著名悲劇和阿里斯托 芬的喜劇之公演。
青年時熱愛文藝創作,有詩作流傳。傳說在結 識蘇格拉底後,便矢志從事哲學,於是當眾燒 毀少年的詩稿。我們今天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 一窺其文學才華。
又傳說:有一天晚上蘇格拉底夢見一隻小天鵝 飛停在他的膝蓋上,發出嘹亮美好的鳴聲後便 沖天飛去。第二天人們剛好將柏拉圖介紹給他, 蘇格拉底就把柏拉圖看作是他夢見的那隻天鵝。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10
過渡時期
代表作:《美諾篇》(Meno)、《高爾吉亞 篇》(Gorgias) 等。
柏拉圖思想的萌芽時期,理相理論、回 憶說已見雛型。
2021/2/4
西洋哲西元前387-367年之間)
代表作:《會飲篇》(Symposium)、《斐多篇》 (Phaedo)、《國家篇》/《理想國》(Politeia/ Republic) 、 《斐德羅篇》(Phaedrus) 等。
第二次敘拉古之遊:西元前367/65年間, 狄奧尼修一世已去世,二世掌政。狄翁 在朝鼓吹柏拉圖哲人王之理想,打動了 幼主的心意,乃邀柏氏再次來遊。然而 不久,狄翁政敵得勢,加上幼主猜忌, 乃放逐狄翁,柏拉圖也歸返雅典。
第三次敘拉古之遊:361年左右,狄奧尼 修二世再邀柏拉圖來朝教導哲學。柏拉 圖希望調解狄翁與二世之舊怨,勉強成 行,但調解終歸失敗,悄然返回雅典。
反省中期對話錄的不足,特別針對理相理論, 提出釐清與修訂。
在風格上,文學性戲劇性元素減少,對話成份 也大幅減少,改為以申論的方式陳示義理;部 分對話錄不再以蘇格拉底對話的主角 (如《辯 士篇》)。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13
柏拉圖的主要哲學學說
1. 理相(eidos, idea)理論 a. 何謂理相? b. 初期的理相理論 c. 中期的理相理論 (一):《城鄰篇》裡的三大比喻) a. 線條比喻 b. 洞穴比喻 (《城鄰篇》卷七) c. 太陽比喻 d. 中期理相理論 (二):分有與模仿 e. 晚期的理相理論 1. 認識論:回憶說 2. 靈魂理論 1. 靈魂不朽理論 (Phaedo) 2. 靈魂三分說 (Republic) 3. 政治哲學 (Republic)
不再是aporetic 的對話錄,反而嘗試通過理相論,去解 答定義問題。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12
晚期 (西元前367年以後)
代表作:《辯士篇》(Sophista)、《巴門尼德篇》 (Parmenides)、《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等
從德性討論轉向形而上、邏輯、辯證法等較為 概念性和技術性的議題。
約寫於第一次出遊西西里以前,即西元前387 年以前。
在蘇格拉底的哲學精神籠罩之下寫成。
論題多以探討個別美德的定義為主(如 《拉凱 斯篇》旨在界定何謂勇敢, 《歐緒弗洛篇》旨
在界定何謂「虔敬」) 。
大部分對話錄都是經過反覆辯難後,最終未能
達致結論,故又被稱為 aporetic Dialogues (aporia 是沒有出路的意思) 。
寫於第一次出遊西西里之後,第二次出遊之前。
出遊意大利西西里時認識了一些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 者 (Pythagorean),受其影響而加入了一些新觀念──例 如「輪迴再生」等等。
包括柏拉圖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以理相論 (Theory of Idea) 為基礎,建構其成熟的理論體系。
論題有所擴充,除探問美德的定義以外,還涉及其它 不同的議題 (例如愛、死、靈魂不朽、藝術等等)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7
文獻學問題分兩組:一、作品真偽問題; 二、作品時序問題。
共分四期:
1. 早期/蘇格拉底時期 2. 過渡期 3. 中期 4. 晚期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8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9
早期對話錄/蘇格拉底式對話錄
代表作:《申辯篇》(Apologia)、《拉凱斯篇》 (Laches)、《歐緒弗洛篇》(Euthypro)等。
Plato)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南華大學哲學系
九十三年度第一學期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1
柏拉圖 (Plato)的生平──詩人、 哲學家、政治家
原名Aristocles,其後體育老師見其體魄強健(一 說因其前額寬濶),而給予綽號 Platon
出於雅典本土的哲學家,生於公元前427年, 死於347年。
公元前387年受邀到敘拉古(Syracuse)僭主狄奧尼 修一世(Dionysius)之宮庭;一世之妻弟狄翁 (Dion)信奉柏氏的思想,柏拉圖欲借以實現其 政治理想。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4
然而據傳說,柏拉圖的直率態度和政治 見解激怒了狄奧尼修一世,因而被賣為 奴隸,幸得朋友幫助贖身,才能返回雅 典。
(DL, vol. III, 5)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3
本欲從政,但先不願與三十僭主同流合汚,後 又繼而掌握的民主黨對蘇格拉底「合法謀殺」, 頓使柏氏放棄在雅典從政之念頭。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飲鴆就死。柏拉圖是 年28歲,他與其他蘇氏從遊者一樣,暫時避居 國外,先後到麥加拉、埃及(傳說)、北非的居勒 尼、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遊學,歷時長達十 二年之久。
2021/2/4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6
柏拉圖的著作
所有文獻有考的柏拉圖著作皆悉數流傳, 並無散佚 。
柏拉圖的著作有兩類:一為學院裡講課 的講稿,未曾公開出版;另一為數十部 對話錄體著作,當時已為公眾轉閱。
今天,在柏拉圖名下流傳下來的作品共 五十五部,包括四十一部對話錄,十三 封書簡,及一部名為《論定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