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企业如何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如何拓宽融资渠道

杨永强:既然讲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如何拓宽这个渠道,当然邱总也谈到了商业信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主要做风险投资的事情。

黑板上主要写的是“风险投资”下一步我要成立一个基金,这个基金结束之后我们主要做的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跟这个情况完全不一样。

我刚刚简单看了在场的朋友很多涉及风险投资的比较多,我简单的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座的各位也知道从99年、2000年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使风险投资进入中国,当时大家对于真正的情况并不清楚,只是知道一个皮毛。

可能大家看到了某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拿着一页纸去谈风险投资,当时也看到很多高档写字楼里面都是年轻人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甚至有一些没有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拿着近一万元或者两万元的收入。

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分界线,也正是因为促进了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落根,但是并没有发芽,真正发芽是从03年开始的。

03年随着SP的兴起,包括04年掌上联通的上市,包括05年华友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我们也看到整个风险投资又一次关注中国,从05年分众传媒7月份上市,8月份百度上市,尤其以百度为标志在纳斯达克IPO促使整个国外资本齐刷刷的都向中国大陆来看。

从05年至少从9、10月份开始国外很多知名的国际资本都进入中国,比如北美特别知名的NEA(音),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公司,光合伙人的话就有100多人。

现在已经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

而在北美特别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我想大家可能也比较了解,Sequoia在北美的投资也500多个,比如雅虎、甲骨文、Google、思科等等都由Sequoia投资过。

去年他们在北京也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的基金。

原来活跃在日本和台湾的资本也纷纷在北京或者上海设立Office,即使没有设立Office也纷纷去寻找一些项目。

尤其从去年这一年,尤其以分众传媒以及百度上市为代表促进了风险投资在中国的生根,但是还没有发芽。

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对于风险投资还是很陌生。

尽管你通过各种形式把钱给我,之后我也不管,要赢了大家就一起共赢。

所以从整个形势来看,2006年还依然是风险投资这个概念在中国发芽的关键一年,我也相信随着今年投资事件的产生,当然IPO的事件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06年要么在北美或者纽约,或者去英国以及新加坡,或者去IPO。

我相信随着事件的发生在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知道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更多的人会遵循游戏规则来做事情。

刚才我只从个人的角度谈了一下现在这个形势,而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拓宽这个渠道,我想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和今天所有来的朋友一起进行一个互动,共同探讨一下怎么样拓宽。

相信在拓宽之前我们要想一下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找到问题我们才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在解决基本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才考虑一个中小企业如何更多的获得风险投资以及借贷资本的青睐。

主持人:感谢杨总,刚才杨总介绍了一下近来年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既然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必须找到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项总,请您就您所在的通信行业谈一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最大的融资问题是什么呢?项立刚:我们现在在说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这样一个情况,一方面很多投资公司在拼命找项目,但是我发觉现在定概念定的比较多,比如在炒什么Web2.0,大家都一起参与Web2.0,其实认真看一下Web2.0是一个没有什么创业价值的东西,没有什么创业利益,但还有很多的人想介入。

而有很多的行业是不太炒概念的,但没有炒概念的话就不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比如我们是通信行业的,首先第一个通信行业在十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和在中国有多巨大的发展。

比如现在的华为不过十来年的历史,中兴也不过2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中兴就由8个人到深圳办工厂,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当时在最需要钱的时候没有什么钱,很困难。

他们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合作贷款,如果那个时候谁要投资了中兴或者华为是非常成功的。

去年华为的销售额有600多亿人民币,中兴也有400多亿人民币。

现在的情况很难做到我们有一些很有生命力的行业获得投资。

我感觉很明显的就是通信行业,这个行业很不容易炒概念,大家都是踏踏实实事。

比如ADSL上来的时候,要上大量的ADSL收费,这个时候谁要做ADSL的投资是很有前途的,但是这个概念很难炒作起来,行业的人也不怎么关心,最后的结果还是一些大的企业去做了。

当时我也一个感觉就是一家韩国公司来找我,手里拿了一大笔钱找了一些中国企业在做,但做到后来发现资金不后,但由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贷款受到一些限制,同时他们很难获得风险投资,因为对于一个行业要有比较深的认识才会有价值,如果仅浮在表面。

投资商成立一个基金很关注一些炒作很厉害的行业,而实质上他们不太了解这些行业是什么东西,而那些比较传统不太认同炒作的一些行业没有什么可炒,这样的话就会形成脱节。

这样的话对于想获得投资的中小企业来说很困难,而对于拿着很多钱的人想找到好项目也很困难。

主持人:项总,就他所在的行业实际,谈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概念。

他们并没有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那么在座的各位来宾有没有在融资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大家都可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杨胜之(北大电子商务协会):刚才我听项总说了之后很有感触,从我个人的感触也是这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到国内来想找有剩余资产成长率非常好的。

当他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一个麦肯锡在中国就跟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在中国找有剩余资产的企业很容易,但是成长的很少,基本上只有传统行业有剩余资产。

改天我去吃饭的时候碰到一个朋友在做的时候,他们的资产本质就上亿,但他们的高增长率没有体现出来,但从另外一点来看,他做通信行业里面有一个Boss计费系统,这个东西的增长率是很高的。

从这个观点来看一个是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另外从很多的渠道来看,大家都觉得投融资是重点,但实际上这种传播的力量远远不够,谁在融资,谁希望融资,是不是有的人存在融资潜力没有看到。

第二个方面我有一些好的组合。

比如刚才我说的那个朋友把门Boss 计费系统很好,他们可以把这个店拆出来,然后在跟其他一些媒体达到一些指标才会考虑你,那么跟哪些产业组合,甚至包括合作,因为在中国的IT产业很多人愿意单干,很愿意看到大公司分解。

比如很多IT的技术开发人员在一个企业干的不错,然后就觉得自己可以创业了。

还有的销售经理拿到大单子甩出去自己单干,这样的话会把力量变弱,大家没有看到风险投资你需要一个团队,你的各方面的力量够不够,这个怎么组合,包括人的组合和技术的组合,如果仅仅是一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三个方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教育问题。

所有的老板也好,所有的技术人员也好,没有受到一个综合的培训,我应当怎么做,融资的成功操作手法是什么?我觉得这一点在上学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课程,只有专门学金融的人才学这个东西,但真的学金融的人有几个需要融资的呢?如果我去找专门的机构,比如他们TOIPO这个咨询公司,我的概念还没有懂,我跟他交流很困难,他跟我交流起来也有障碍,所以教育培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您说了一下信息不对称在融资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没有其他的嘉宾也介绍一下你们的情况。

王平:我是中国创业招商网的,刚刚加入公司不久。

但这个公司是一个很特别的公司叫做“创业招商网”,公司在过去运营的一年半中利润相当不错,销售额也近亿。

但是它有中国新生企业的一个典型的特点,销售额不断的波动。

内部的人事结构也有很多的问题,帐目上也比较复杂。

因为早期这个团队没有形成,这些问题都存在,并不是一开始拿到风险投资就可以用到最好,是一点一点靠自己的资金积累的。

我知道今天这个风险投资你拿一份报告去融资,别人会给你钱吗?风险投资更在意你原来已经创造过业绩,本身已经有团队,而且在市场上有名气的企业。

而这样的企业也有自己的问题,他前面就不是很干净,如果你真的要干净的话必须伤筋动骨,很多的投资商就觉得这样做有背于自己的投资理念。

而作为网络公司速度是第一的东西,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会把整个高管的注意力转移了,发展速度也会滞后。

对于投资商来说,与正式一点的风险投资来说怎么看待问题,这也是我想看到的。

主持人:刚才王总提到一个问题,在企业的创业过程中,本身企业就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你要获得风险投资的话就会放慢企业发展的步伐。

那么您跟风险投资有切除吗?王平:有过初期的接触,应当说我还是比较了解从运营商的角度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主持人:你一开始做风险投资,后来做企业。

那么两厢比较您觉得最大的对于企业的问题是什么?王平:这个不是说谁的问题,而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原来也不是纯粹做风险投资的,接触的朋友在这方面很多。

现在真正回到企业,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是把这些问题遮掩起来是我们现在应当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王总提到企业在融资之前痛苦的一个决策过程。

王平: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并不是走的很平稳,到底怎么把这个分寸拿捏好。

主持人:我想再问一下邱总,你们的企业跟风险投资有过接触吗?邱东:我们的主要客户是国内的客户,而且我们自身的金融方式对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风险投资这种外部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于我们来说是偏高的融资渠道,目前阶段我们是不会考虑的。

主持人:您还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特点来选择的?邱东: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划来做,不至于千军万马都挤独木桥,毕竟融资的手段和方法还是多样化的。

主持人:是否可以看一下您做融资的情况?邱东:小企业做融资自身有一定产品创新能力,而且这个产品能够获得国家的政策扶持的话,可以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这也是很重要的。

这方面投入的见效是比较慢的,但这方面不能偏废。

另外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情况也应当考虑,比如员工的持股也可以搞一搞,因为这是一种内部融资的方式。

外部可以跟一些大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尝试一些合作和交易积累,逐步的积累信用。

股权融资基本上是看项目来走,而债务融资更多的是看企业的信用情况,所以债务融资一定要注意信用的积累,注意金融信用的这种理念和方式。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的企业得到了中关村园区很大的支持?邱东:应当说这是双方的,企业积极主动的争取,另外园区也出台的很多优惠的政策,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起到今年年初,这方面的变化是很大很快的。

我认为小企业应当注意这些东西。

可以就原先的政策和一些相应的机构多一些接触和交流。

我在接触的过程中认为也一些小企业对于政府还不够积极,园区的一些部门搞了很多活动,但是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参与的程度并不很高。

我们也是一员,我们在参与活动当中也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主持人:一般怎么获得园区的支持呢?邱东:这个要看企业和园区的互动了。

园区有自己的发布渠道,个人也要通过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得这些信息。

主持人:那么通过园区的这些渠道不仅仅是获得认同,是否还可以获得贷款?邱东:对,可以获得帮助。

主持人:这些渠道都有哪些呢?邱东: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有贷款方面的“绿色通道”,一个是我们用的证明,一个是软件外包,一个是集成电路的,最近又出了一个弱化反担保措施的快速通道,应当说一个月小企业就可以做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