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史校训文化校友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
苏州大学的前身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6]。
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后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州大学。
(以下均是原创)东吴大学第一任校长孙乐文以《圣经·新约》中的“ Unto a full-grown Man”作为校训。
译为“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1929年春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作为校训。
追究这句话的出处,众说纷纭。
我比较认同的观点为:1923年1月蒋介石写了这两句话,并请求孙中山先生为其书写,凭借孙中山先生的名气吹嘘自己[7]。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这句话被很多组织作为社训以此明志。
杨永清先生也以此作为东吴大学的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可以理解为: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的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之人。
苏州大学的标志呈圆环形象征着学业圆满,学校百年基业硕果累累、海内外知名。
红黑搭配的设计传达着学校的热诚和庄严。
苏州大学四个字采用小篆体寓意着苏州大学继承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向社会输送的各级各类人才不计其数。
苏州大学比较好的
专业有法学、教育学、纺织工业和体育学等。
人们众所周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8]就曾是东吴大学法学系的毕业生。
他1946年赴东吴大学求学1948年毕业。
金庸小说经典作品众多,其《鹿鼎记》成书后的“后记”说:“我写的长篇武侠小说共十二部,短篇共三部。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也是苏州大学知名校友之一。
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泰斗钱伟长[9]也曾就读于苏州大学,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与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钱伟长开创了理性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做出了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
苏州大学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果离不开其丰富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苏州大学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道德品质优秀、专业领域突出的人才,师生共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能促进学术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以便呈现更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教育、科研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这一校训会影响苏大学子的工作和生活,激励他们前行。
参考文献:
[6]
百度百科苏大[Z]/view/22059.htm?fr=aladdin
[7]
陆文夫主编东吴大学校训的由来及其演变[J] 苏州杂志2003-6-15,(3)
[8]
金庸鹿鼎记[M] 广州出版社2010.
[9]
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推荐委员会成员[Z] 央视网20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