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中国征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内容简述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逐步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得以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经济更为广泛和深刻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金融领域内,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金融与信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意义上的征信业应运而生。
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作为征信行业首部法律条例,解决了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弥补了征信行业法律监管的空白,为征信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制定了方向。
2014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2015年1月,中国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个人征信市场“开闸”。
2015年也被称为征信行业的发展“元年”,随着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张,未来征信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期。
目前我国征信市场上150多家征信机构整体规模在20亿元作用。
而同期美国三大个人征信公司的营收规模达到512亿元人民币,收入规模差距巨大。
目前我国有交易记录可以进行征信的群体仅有3亿人左右,2014年全年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接受的查询大约在3.92亿次,仅相当于每人每年进行0.29次信用查询,频率远低于美国。
可见我国征信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形成千亿级别的征信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征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五章。
首先介绍了征信行业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了国际征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背景环境,随后报告重点对征信行业的运行现状以及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及互联网征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然后报告分析了征信行业的产业链以及重点相关业务的运行情况。
随后,报告分析征信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重点区域的发展情况。
最后,报告介绍了征信行业的国内外重点企业,并分析征信行业的投资前景及风险以及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
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征信行业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征信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一、征信的定义 (4)二、征信行业产业链分析 (4)三、我国征信体系介绍 (5)四、中国征信发展现状分析 (5)五、征信市场发展格局分析 (7)六、征信机构商业发展模式分析 (8)七、中国征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 (8)八、中国征信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9)一、征信的定义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征信业包括如下部分: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提供的关于企业或个人信用记录的文件,是征信基础产品,系统记录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活动,全面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信用评分:是在信息主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消费者或中小企业未来信用风险的一个综合评估;征信体系:指采集、加工、分析和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包括征信制度、信息采集、征信机构和信息市场、征信产品和服务、征信监管等方面,目的是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制度与安排,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制度安排、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披露机制、采集和发布信用信息的机构和市场安排、监管体制、宣传教育安排等各个方面或各个小体系,最终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征信行业产业链分析征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数据生产者、中游的征信机构及下游的征信信息的使用者,其中中游的征信机构运行模式主要有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及销售产品。
图表征信行业产业链划分注:个人解决方案:信用报告、信用评级、争端信用报告、欺诈受害者信息等;商务解决方案:信用报告、按照行业划分的解决方案(信贷、信用合作、商业欺诈、财政、保险、投资等);目标解决方案:资料获得、资料管理、人才辨识、身份证证实和诈骗探查、风险管理等、支票真伪鉴别服务等。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按照数据生产者可以划分,可以分为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
个人征信的数据生产者是个人,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产生的数据,加工并销售信用产品;而企业征信的数据生产者是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或是小微企业等),征信机构采集企业生产的数据,加工及销售信用产品。
三、我国征信体系介绍所谓征信体系,主要是指在相关牵头部门的推动和组织下,按照一定的数据采集标准,对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核实和更新,以实现信用信息在体系内互联互通的一种信用管理运行机制。
中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层面均以不同形式建设着、存在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
四、中国征信发展现状分析1998年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6年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
2014年6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法人1940多万户,上半年日均查询27万次,累计查询4932万次;收录自然人8.5亿,上半年日均查询106万次,累计查询1.91亿次。
2014年,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规范运营,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的六大子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认证,绿盾标志获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著作权认证。
为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资源配置错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1315研发了并上线了银企通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搭建快速对接的桥梁。
一、数据来源:全面收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但目前占比较小。
对于无贷款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央行征信系统仅有基本信息。
截至2015年4月底,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8.6亿多人,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68万户。
二、产品体系:以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为核心的征信产品体系。
a)企业征信:包括企业信用报告、关联企业查询、信贷资产结构分析、历史违约率查询等;b)个人征信:包括个人征信报告、信用报告数字解读(信用评分)等。
三、使用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且征信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网点,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2014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家数分别为1724家和1811家。
图表2007-2014年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及其组织数量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图表2007-2014年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量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五、征信市场发展格局分析征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逐步建立了各类征信机构并存,信用信息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等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市场。
从市场层次看,按照征信信息主体不同,征信市场包括企业信用服务市场和个人信用服务市场;按照业务类型不同,包括信用登记市场、信用调查市场、信用评级市场以及其他征信市场;按照征信服务领域不同,包括资本信用服务市场、信贷信用服务市场、商业信用服务市场和个人消费信用服务市场等,征信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多年发展和努力,我国己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各类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市场。
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均有显著提高。
我国征信行业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公共征信与商业征信并存、以公共征信为主的征信体系。
(1)公共征信:主要是由央行主导建设的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运营,此外各级政府或其所属部门设立的征信机构亦属于公共征信体系;(2)商业征信:主要为信用登记、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业务,征信机构包括50多家社会征信机构(如鹏元征信等)和80家信用评级机构(如大公国际、中诚信等)。
图表我国征信行业现有格局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六、征信机构商业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发展是典型的市场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在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优秀的实践先例的情况下,国内征信机构均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验,以传统的“信用报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来运营的(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例:个人和企业征信报告+动产融资质押登记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
纵观国外情况,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博弈和兼并,市场形成自然垄断,而生存下来的机构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我国,最终可能也只会有少数几家大型征信机构,但仅以“信用报告+增值服务”这种单一的商业模式是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七、中国征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5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把改革推向纵深。
会议明确,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
创新监管,改进服务,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改革新红利、增添获得感。
实际上,2015年初央行已向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及深圳前海征信等8家民间征信机构正式颁发个人征信牌照,国内征信行业打破了央行“一家独大”的格局,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与央行依靠从银行网点采集的个人征信记录不同,民间机构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另辟蹊径推动征信技术的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为征信行业全面向“公转民”转变提供了想象空间,民间征信行业有望迎来爆发期。
按照央行发布的《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前述八家民间征信机构须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这八家机构将成为我国首批个人征信商业机构。
在放开个人征信准入之前,我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
实际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社会各界对于加强诚信建设的呼声强烈,征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