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工艺概述
铸造: 液态金属
铸型
铸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三、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型砂和芯砂的配制 构成:原砂(硅砂)、粘接剂、水、附加物等 性能:强度、可塑性、耐火性、透气性、退让性等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三、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2.手工造型方法
整模造型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2.手工造型方法
整模造型特点:
分型面为平面,铸型型腔全部在一个砂 箱内,造型简单,铸件不会产生错箱缺陷。
2、修补铸件、锻件的缺陷和磨损了的机器零、部 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二、焊接工艺方法
熔化焊
手工电弧焊
气焊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压力焊
点焊
缝焊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钢的热处理
加热、保温、冷却
组织结构变化
获得所需性能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铸造
小结
液态成形
复杂形状件
毛坯
锻造
固态塑性变形பைடு நூலகம்
力学性能高的工件
成型
工艺
冲压
固态塑性变形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2.手工造型方法
挖砂造型特点: 模样为整体模,造型时需挖去阻
碍起模的型砂,故分型面是曲面。造 型麻烦,生产率低。 应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模样较薄、分模后 易损坏或变形的铸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3. 机器造型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五、铸造工艺特点及应用
1.成型性好;可制成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 的毛坯,如箱体、床身、气缸体等。 2.适应范围广;不受工件形状、尺寸、质量、 材料、 生产批量等限制 3.成本低。可直接利用成本低廉的废机件和切屑,设 备费用较低;在金属切削机床中,铸件占机床总重量 75%以上,而生产成本仅占15~30%。 4.不足:工序多,质量难于精确控制,废品率高;铸 件力学性能较差 5.铸造应用:制造形状复杂、承受静载荷及压应力的 构 件,如机床床身、机座、支架、箱体等。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锻压工艺
一、锻压成形概述:
外力 金属塑性变形
由于钢锭锻造后的金属组织致 密,晶粒细化,并具有一定的 金属流线,使金属力学性能提 高。
应用:承受重载荷、受力复 杂、工况条件差的机械零件, 如主轴、曲轴、连杆、齿轮、 起重吊钩等。
锻压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薄板结构件
焊接
连接工艺
组合件、大型结构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The end
应用范围:
铸件最大截面在一端,且为平面。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2.手工造型方法
分模造型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2.手工造型方法
分模造型特点: 模样沿最大截面分为两半,型腔
位于上、下两个砂箱内。造型方便, 但制作模样较麻烦。 应用范围:
最大截面在中部,一般为对称性 铸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2.手工造型方法
挖砂造型
大批量生产中 小型复杂锻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四、冲压工艺
冲模
板料分离或变形
冲压件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焊接工艺
一、焊接机理及特点
加热或加压
原子扩散与结合
材料连接
特点:与其它连接方法相比,焊接具有质量可靠、生产率 高、成本低、工艺性好等优点。
应用:1、制造金属构件和机械零件,如船体、 锅炉、 高压容器、建筑珩架等。
《制造技术基础训练》
——材料成形工艺概述——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铸造工艺
一、铸造发展历程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 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古代科技和文化。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 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 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朝的重875 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明朝的永乐大钟,都是 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二、金属的加热
金属加热有利于提高塑 性,降低变形抗力,改善 可锻性
始锻温度: 坯料允许加热的最高温度
终锻温度: 坯料允许变形的最低温度
45钢的锻造温度范围:1200—8000C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三、锻造工艺方法
自由锻
单件、小批 量生产各类 锻件
胎模锻
在自由锻设备 上使用简单模 具,小批量生 产锻件
模锻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河北沧州铁狮子, 通宽5.35米,身长6.30 米,身高6.6米,体宽 3.0米,重40吨,铸于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 953年),距今已有一 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 铸造比美国和法国的炼 铁术早七八百年,所以 铁狮子在世界冶金史上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二、铸造成形原理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马踏飞燕铸于汉代晚期。 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 奔马的艺术形态,意境带 有浪漫主义色彩。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明朝永乐青铜大钟,重 达46.5t,钟高6.75m,钟 唇厚22cm,外径3.3m, 钟体内遍铸经文22.7万字, 击钟时尾音长达2分钟以 上,传距20km。外形和 内腔如此复杂、重量如此 巨大、质量要求如此高的 青铜大钟,正说明我国早 已掌握冶炼和铸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