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_读后感_模板以前的大脑呢?——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经常有个疑问:从小到大也读了不少书,但是时间长了,书的内容貌似都连贯不起来了,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根据一本书写点东西,还得把书重新看一遍,那么读书的意义还在么?直到有一天看到网友的这么一段话:【我读大学期间,我爸曾问我,”什么是素质?”我bla bla说了一堆。

后来我爸就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既然从网络上收获了有关读书的感悟,现在就推荐大家一本互联网相关的书: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副标题叫《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不同于那些历经沧桑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名著,这是一本对当前互联网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进行反思的”新书”.当然,看到这个副标题,希望不要引起您的反感,本书内容并不是单纯为了攻击互联网、批判互联网把人变成”呆子”的,书中有很多对互联网的思考,有趣的内容很多,值得一看。

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在喧嚣的网络时代,卡尔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服清醒剂。

当你试图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打算让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口袋里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一条短信让你的注意力顷刻转移……那么,恭喜你!你就是这本书的最佳读者。

”本书核心围绕”传媒即是信息”展开。

作者借助自己的”喵星人”,指出连猫都可以做梦,甚至有时候它睡着了还”喵喵”说梦话,说明人区别于猫的主要地方,在于人从事需要工具才能进行的信息活动,因为猫除了拿报纸磨牙,它从未认真对待过传媒。

说几点我对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思考:一、自己现在能静下心来读几页书?没错,就是”几页”.现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读书一般都是利用电脑或者手机,刚刚准备开始阅读,叮咚,短信来了,看一下;序言还没读完,屏幕上弹出来一条广告或者新闻,看起来还挺有意思,思路跟着飞远了;刚要进入正文,QQ、微信响了,看一下,原来是群里的小齐发了一个很搞笑的表情,乐一会儿再说;再往下看下去,盯着屏幕的眼睛竟然有些酸涩了,打个哈欠,玩会儿小游戏罢了……这就是互联网促就的阅读方式,虽不能以偏概全,但这种方式是的的确确存在而且大面积存在的。

有人读书的时候要听一些轻音乐,晚上要把短信、QQ、微信、微博等大量社交软件检查一遍,确定没有遗漏到任何信息才能放心入睡,我们是怎么了,害怕错过什么?感觉像是浮在半空中,恐慌着静不下心、睡不着觉,踏实不起来。

二、百度是上帝还是恶魔?书中有一个部分叫做”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这里我想”百度”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也足够让它换成这个话题的主体。

以前还未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大家”——各种领域”文豪”式的人物,他们爱阅读,然后思考。

如今,我们有了百度,几乎想了解什么知识都可以了解到,但是却不再出现这样的人物。

人们需要一篇文章,复制粘贴,拼拼凑凑就够了,看起来风格迥异,要咩有咩,听起来也不错,可是,然后呢?文章最后还提到:面对互联网,我们丧失了人性。

行为思想严重受到互联网的侵蚀,大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想要过滤掉的,却怎么也擦除不净了。

卡尔说谷歌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恶魔,这一点我倒不是特别认同,我觉得互联网是双鱼座,既是上帝,也是恶魔。

三、以前的大脑呢?正如书中作者所说,”我开始对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注意力无法超过几分钟的现象担忧不已,我认为这是人到中年出现的心绪紊乱症状。

但是,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并不仅仅是游移不定,而是如饥似渴,它渴求以互联网喂食它的方式来给它喂食——吃得越多,它就越饥饿……我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我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本人可以消除尼古拉斯·卡尔的疑虑,因为”中年出现的心绪紊乱症状”我是不可能出现的。

上面的一段话我深有感触,现在互联网正把新闻变成”标题党”,图片要求奇葩,文章要求罕见,视频要求搞笑、短小又要精悍,目的并不是让深度的内容展示给大多数人看,目的是抓住大多数人的眼球,仅此而已。

就连我之前热爱的NBA比赛,现在看视频也只是偶尔点击一下《比赛集锦》了,并不是没有时间,是被互联网消磨了激情。

以前学的文章需要背诵下来,电话号码也可以记住很多个,我从几岁开始就记下我爸的电话号码了,距今十几年都没忘过,但是我妈前几年换了号码后,一直再没记住过。

是因为我的大脑退化了吗?没有,我的手机告诉我没有必要再去花费时间去记忆这些信息。

为什么人们不再事无巨细地记住各种内容了呢?因为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偷偷地溜进你的脑袋,告诉你:”你们可以在我这里查资料,分分钟。

”我也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It’s been a long day without you my frie nd没有老友你的陪伴日子真是漫长And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与你重逢之时我会敞开心扉倾诉所有We’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ere we began回头凝望我们携手走过漫长的旅程Oh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与你重逢之时我会敞开心扉倾诉所有《速度与激情7》结局时响起的音乐《See You Again》,过去这一段时间有位老朋友久别未重逢,不是保罗。

舒展Sunny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上网行为的契机。

网络的时效性是吸引我的一个特性之一,但是现在,我必须要反思的是:新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吗?很多新的东西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其实,我也不可避免地”浅薄”了,精力分散,专注力下降,常常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分散是没有合力的,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自己定制科学的个性化的信息套餐是值得好好思考问题!总的来说,互联网还是一个威力无比的法宝,只是一定要合理地使用!读秘密花园有感读完了《秘密花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场瘟疫,让乖戾的小女孩玛丽变成了孤儿。

因此,她被送到姑父的庄园里生活。

那个庄园很古怪:有上百间被锁起来的房间,有被锁在房间里的歇斯底里的科林,还有被埋起来的神秘花园的钥匙,还有被隐藏起来的园门以及沉睡了十年的花园……而这些东西,随着故事的展开,全都被玛丽逐一发现了。

在迪肯和玛丽的影响下,科林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并且和科林一起唤醒了沉睡的神秘花园,也让他们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健康,更得到了亲情。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态度乐观向上,那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无比的快乐。

在故事中,玛丽和科林有相同之处,例如他们都脾气暴躁,他们刚开始对生活都很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但玛丽在玛尔塔和迪肯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自己。

在自己改变的过程中,她也悄悄地改变着科林,让科林逐渐地好起来,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这让我坚信,生活中的困苦不是永远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充满阳光,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温暖与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一部动画片《小莲》,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相似。

例如主人公的身世,例如他们生活的环境,例如科林和小姐的经历都非常的相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相似极了。

小莲中的高山就是秘密花园,小莲就是玛丽,科林就是小姐,小豆子就是迪肯,小羊羔就是迪肯的小动物……写到这儿,又让我想起来了《小鹿斑比》中的斑比。

()斑比和科林以及玛丽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斑比、玛丽以及科林都是在大自然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也告诉我,成长需要不断地接受磨练。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总之,我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会不会是改编的呢?也许吧!但我要说的是,不管是谁写的,不管是不是改编的,两部作品都启示我们: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们真诚地去面对,积极乐观地去面对。

《秘密花园》读后感2篇秘密花园读后感800字读《秘密花园》有感500字《根鸟》读后感300字这几天,我已经读完了《根鸟》这本书,初读它,知道了根鸟不是鸟,而是人,主人公一出场就是在森林里,还知道了《根鸟》的主要内容:根鸟出门打猎,一只白鹰总是在骚扰他,他终于不耐烦了,一枪打死了白鹰,临走前,突然发现白鹰的脚上绑着一张布条,上面说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小女孩遇难,叫人来就她。

根鸟选择了去救她,于是,根鸟就开始了冒险之旅,途中经过青塔、鬼谷、米溪、莺店,在每个地方都发生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替根鸟伤心,有替他高兴。

当我第二次看这本书时,我体会到了很多:根鸟这次离家之行,虽然有过回去的想法,但他,有重新踏上了西行之途,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看见了朝思暮想的那个地方(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根鸟激动的哭了。

我看了之后,佩服根鸟,他以梦为马,在成功的道路上飞驰,把毅力当作一把利剑,坎坷就是秘密密的树丛,他用利剑劈开密密的树丛,从而走进成功的大门。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

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

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

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

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

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

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

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

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

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脱衣舞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

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

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

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

()其实就是一种警告。

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