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诸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下面,我将就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一下不同的文化下催生出怎样不同的语言差异。
1、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
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
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
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习,等等。
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
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
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妇的意思)。
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 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 of birth 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
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
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
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
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high school ≠高等学校 high school 是美国的中学。
英国的中学叫 secondary school,service station≠服务站 service station 是给汽车加油及进行简单维修的地方。
busboy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 busboy 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
(美国英语)goldbrick ≠金锭 goldbrick 不是用以称赞人的词,它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爱偷懒的士兵、懒汉。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
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 (双峰骆驼)。
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
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
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
英语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这句话就和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 的姐姐还是妹妹。
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首先,idealist和materialist这两个英语词常常被人误解。
如果没有具体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译作“唯心主义者”,后者通常译作“唯物主义者”。
在哲学著作中,这种译法可能是对的。
不过,这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请看下面在实际对话中引出的一段:“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 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 her degree in social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
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显然,这段话中的“她”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的人。
可以把“她”叫做“理想主义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义者”。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说“她”是个脱离实际的“不现实的人”,因为英语中的idealist这个词也有这种涵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1)打招呼和告别。
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2)各种称呼。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