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意义许娅(思政12级)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外化劳动是人以维持自身肉体组织的存在为目的而从事的谋生劳动,显现了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给定性的方面。

外化劳动历史性展开,旧式分工、交换、私有制等,是外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都成为金钱关系,人处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谋生成为个人劳动的唯一目的,外化劳动采取了异化劳动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消除了异化劳动,外化劳动随着人们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为目的的自由劳动的不断形成而逐渐消亡,自由王国的地平渐次显露。

关键词:异化劳动积极扬弃当今社会关于劳动对人的发展的意义,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身心发展的意义被忽略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劳动的异化及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的异化异化的原本含义是“疏远、离间”,货物的“出售、转让”,后来被引进政治学领域,指人的自主权利和自由向依据契约而成立的社会的转让,人失去本应有的自由。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性质,在人类劳动历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现实情况下,劳动被抽掉了人的劳动意识及劳动者在其中所表现的智慧、美感、创造性;劳动成果被剥夺并且成为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

劳动因此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本来是由人的意识支配自己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脱离,人不得不通过非自由的劳动来维持人的生存,人的生活活动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存资料才劳动,这种劳动即是异化的劳动,它失去了劳动对象化的原有含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活动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才变成异化劳动,变成奴役人、压迫人的条件和形式。

这种“片面的、抽象的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物化过程。

人在生产活动中,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在产品中物化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消耗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的属性,变成商品,但商品却不归自己支配,甚至反过来支配自己,人在劳动过程中只剩下动物式的机械般的体力支出。

另一方面,物的主体化,即劳动对象被赋予主体性的特征。

人的主体特征用物的特征取代,人在社会中不是被人所支配,而是被具有主体特征的物所支配,人的生活的一切行为准则都以外在的物的尺度为标准。

因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正是劳动的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脱离、相互离异。

人的主观意识被夺去了自己的生命活动,只剩下动物式的感性机能;而生命活动则被夺去了能动的主观意识。

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 i[v]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使人的感觉被异化成只是对于对象的占有感;同时感觉对象也失去了其可感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变得单一且贫乏,它仅向人的感觉显现其可被占有与消费的一面,而它作为存在物的自身特性却不见了。

2、劳动过程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是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可以享受到愉快的活动。

但在异化条件下,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变成了一种与自己相对抗的力量。

因此,“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到摧残。

” ii[vi]工人从事劳动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为了谋生;他们越是努力劳动,越是制造出压迫自己的力量。

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内在的目的使人劳动的,这是人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优点。

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的内在动力消失了,劳动由外在力量推动:一是人为了获得生存资料不得不去劳动;二是资本这种外在的社会力量迫使人进行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iii[vii]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把劳动降低为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同外部世界的多种多样的(包括审美的)关系,被惟一的关系即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所排斥,自然界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异化的人来说都消失了。

上述几方面异化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人既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把类(他物与他人)作为自己的对象——他人即自我。

人与自己的本质异化,即人与他人相异化,就是每个人都与人的本质相异化。

既然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不受它们的创造者即劳动者支配,那么,它们就必然受着另外力量的支配。

这种力量“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iv[viii]“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v[ix]这种异己的力量就是资本家,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人格化。

工人阶级处在异化之中,资本家也没有游离于异化之外。

综上所述,劳动的异化并不是劳动的强度太大,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而是指其非精神性即对人的精神的不自由和压抑;劳动产品不但不能映现出劳动者的创造性,而且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对立物。

也就是说如果人在劳动中的精神是被压抑的,在劳动之外的休闲生活中只能起恢复疲惫身心的作用,在劳动者的整个生活中根本谈不上有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机会。

更何况现在还存在于世界上的较为原始的资本主义企业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异化劳动及其对人的身心的沉重压迫,即使在中国,类似富士康青年职工那样的“十三连跳”,便是活生生的异化劳动摧残人的事实。

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劳动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为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要彻底消除异化劳动,必须消灭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即其社会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此,人的劳动的解放需要消除社会分工和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才能使人类劳动获得彻底解放。

这种人类劳动的解放即是劳动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之所以标志着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因为人将最终摆脱一切形式的人对物的依赖,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后依据,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所必需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不是要取消严肃认真的物质生产劳动,“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

” vi[x]不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物质生产劳动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持技术、经济、艺术、哲学与经济组织的高水平,几乎和达到这个水平或重新创造它一样困难。

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学习社会能力、获得这种能力,因为已学会的东西不会像基因一样世代遗传下去。

因此,不能把劳动的风尚解释为过时。

世界的意义只能由劳动或严肃的努力来创造。

即使从劳动中摆脱出来的乌托邦有一天会实现,意义问题也将依然存在,困为意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

” vii[xi]马克思说的克服异化的劳动,是要在劳动中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我们的世界是由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对于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生产劳动才能“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物质生产劳动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1)社会性。

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体现出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创造性。

在工作中劳动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产品中,在自己的产品中反观到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这是其创造力的实现,当然这种工作是最令人满意的。

(3)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是这样的人的紧张劳动,这种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程中”。

viii[xii]在这种恢复了自由自觉的性质的劳动中,由于科技的发达,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劳动不会占用人生中许多时间。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已不是主要的方面,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因素,交往的因素更受到重视,劳动过程加进更人性化的因素。

人们的需要不只限于物质的满足而更在于创造的需要,创造性劳动才真实地成了人的“第一需要”。

在这种自由创造性质的劳动中,人运用的不仅是身体的力量,而且主要发挥着精神的力量。

不仅表现出科技理性的力量,而且展现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解除了异化劳动的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创造性的工作,做体现出自己个性的工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要使劳动过程促进人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合理组织社会生产,还要通过废除私有制对人的剥削来实现。

当然,并不是使我们从劳动中摆脱出来,而是使劳动时间和体力紧张程度减少,从单调的劳动及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对工作精益求精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仍然是必要的,生产将越来越合理化。

我们现代社会在缩短工作日、增加闲暇时间方面,更应该努力,因为现在蛋糕已经够大,只要公平分配,就足以使每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为人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新社会的劳动为人的创造性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和自由创造活动不是对立的存在物,人们通过生产劳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生活状态,最终将摆脱分工的束缚,解除劳动对人的奴役。

异化劳动的扬弃从历史的长过程来说固然是劳动性质的质变,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异化劳动的扬弃并不会自然自发地发生,总是在众多劳动者的自觉努力下一点点地发生着性质的变化,那就是从具体的个人开始,扩展到具体的企业及更多的更广范围内的劳动组织,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劳动制度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样在人类整体的意义上,异化劳动的扬弃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i[v]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2-93页。

ii[v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3页。

iii[vi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7页。

iv[vii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0页。

v[ix]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0页)vi[x]《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1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