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小镇建设发展背景1、大环境因素(1)城镇化进程催动在连续高速增长20多年之后,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跌破两位数,开始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状态,同时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也出现了新挑战。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新”的要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因此我国特色小镇应运而生[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大城市人口过度集聚、拥堵不堪,但乡村出现空心化,为分流大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启动小城镇建设。
其中,英、美、日三国启动小城镇建设时的城镇化率均达到70%,而韩国起步时间较晚,城镇化率在40%-50%之间。
与国外相比,我国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达到57.35%,较1978年大幅提升39.45%。
与此同时,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的问题已不利于企业、人才发展,华为、中兴等企业已经选择搬离一线城市,而乡村则面临土地大量流失、宅地废弃、人口大规模转移等诸多问题,高速城市化导致的“大城市病”和“乡村病”日益加剧。
在此背景下,发展特色小镇、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特色小镇经济运营模式分析□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周继恒摘要关键词每个特色小镇各有不同,凭借着各自地理、文化、理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随着现在全国兴起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更需要我们不断分析现有成功案例,不是所有小镇都可以建成“特色小镇”,只有合理规划、完善运营模式、加强营销策略,才能使小镇发挥“特色”,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经济分析;前景(2)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层面的直接推动为特色小镇提供了巨大发展契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产业的升级与转移,资本与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在经历了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后,中国城市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以城市圈为主体的形态的阶段。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城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7月《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又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国家高度,不同层面的政策优势也相应出台,这些均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契机。
2、区域内在因素(1)区块化经济限制区域产业结构进程初期一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期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我国部分小镇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实现建设发展和突破就必然谋求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从事轻工类的密集型的产业,就要发展设计、工艺、品牌和营销,将劳动密集型转换成技术密集型。
正如我国目前大多数小镇的现状,小镇产业以作坊为主的低端生产力聚合在一起,并不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部分小镇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但是缺乏高端技术、设计和宣传,所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2]。
(2)诉求经济与文化结合湖州丝绸小镇DOI:10.16116/ki.jskj.2018.02.00728The Special Focus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数产业主体也在谋求其他方面业务拓展,所以产业链的延伸,使得仅仅以产品作为产业链前端的情况已经显得缺乏动力。
在产业链的前端、中端以及末端,叠合其他因素形成生态产业链并化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当地人文背景和历史,结合产业,赋予产业链以生命,使得产业发展更具有内涵和生命力。
例如湖州丝绸小镇,深层次挖掘当地丝绸产业历史,将近5000年的丝绸发展史结合现代产业发扬光大,提升自身产业优势,促进行业发展,并通过文化为纽带,牵动旅游、媒体等其他行业,引入投资,加速发展。
(3)诉求创新发展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产业问题,核心是创新发展。
小镇规划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产业的选择和经济发展,依托小镇,聚集创新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3]。
作为传统型旅游小镇,依托原有特点发挥长处,以激活相关产业为创新点,成为特色小镇成功的典范。
二、国外小镇经济运营模式分析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各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小型城镇作为承接和关联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发展十分迅猛。
同时,作为我国特色小镇的原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1、达沃斯(1)基本情况达沃斯小镇位于瑞士东南部格劳宾登州(Canton Graub Ü nden )格里松斯(Grisons )地区,靠近奥地利边境,是阿尔卑斯山系海拔最高的小镇。
周围高山积雪、山林茂盛,又有山谷湖水,环境优美。
而人口只有约1.3万人。
同时交通便利,从苏黎世机场到小镇只需3个小时车程。
(2)小镇定位作为阿尔卑斯地区空气最洁净的地方,这里是欧洲著名的疗养胜地。
20世纪初这里设立了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心,奠定了现在宾馆业发展的基础。
达沃斯是世界著名冬季运动场地,一年四季都有着各项体育赛事。
这里还是世界十大滑雪胜地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主要会议场地,众多国际会议聚集于此。
(3)运营模式达沃斯小镇所处的瑞士,服务业GDP 占72%左右,工业27%,农业不到1%。
达沃斯小镇因为其冬季运动项目成为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同时由于达沃斯金融论坛的存在,更是使其成为世界顶级金融会议的代名词。
达沃斯小镇全年GDP 约为8亿瑞士法郎,其中各种会议带来的的收入约有3亿瑞士法郎。
以旅游业为主的达沃斯镇,拥有75家酒店,其中4家五星级酒店,12家四星级酒店,23家三星级酒店,在当地1.3万居民中,有4000多人从事旅游服务行业,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230多万名游客。
达沃斯小镇的成功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气候、山谷、牧场,带给所有游客轻松舒适的环境和优美秀丽的风景。
二、利用承办多年世界经济论坛、众多高质量国际会议和体育盛会的历史,凸显独特的人文生态,让“达沃斯”和“最高经济论坛”“滑雪圣地”划上了等号。
三、独具匠心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
通过世界级“知名度”进行宣传,放大地区优势,承接更多的体育活动。
在期间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口碑,加强竞争力[4]。
2、硅谷硅谷(Silicon Valley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 )的别称。
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
一个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是自从英特尔、苹果公司、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
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
2.2.1 环境驱动力高科技人才对于环境品味要求相对较高,而硅谷具有极佳的地理环境。
这里靠近太平洋,平均气温15至27摄氏度,湿度不高,不会感到潮湿。
硅谷东西两面都有大山挡住,四季如春,基础设施完善,有美丽的海滩和众多国家公园。
附近拥有高级公路429条,多条公路形成交通枢纽,5座跨海大桥连接旧金山,还有3个国际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上世纪50到60年代,良好的环境和地理位置吸引企业家纷纷在硅谷建立公司,很多外地公司也纷纷迁入硅谷,而当地的大学培养出想留在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地为这些公司提供了各种人才。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才输送是硅谷高技术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2)教育科技衍生世界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把他的一部分园林变成了校园型工业区,如今这里是加州最大的制造商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的研究中心所在地。
时至今日,斯坦福大学仍是硅谷发展的引擎,每年创立的企业同它培养出的工学和商学毕业生几乎一样多。
但是,斯坦福大学没有校办工厂和企业,他把工业研究园出租给创业公司,用学校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资本管理公司进行多样化投资,带动新兴企业发展。
而学校的基金大多来源于成功的校友和企业家对学校的捐赠,这使得教育、科技、金融在当地小圈子中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如永动机一般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高新技术聚集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认为,群体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群体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
专业化的要素通过互动的增加可使创新更加容易。
区域内企业的聚集可以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率及其服务,有利于获得相对于聚集区外企业更多的优势。
企业的集中使得顾客群也会相对集中,而投资者也在顾客群中,故能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
创业者也更容易发现产品和服务缺口,收到启发创立新企业,而所需要的信息、设备、人员又可以在聚集群体内获得,促进了企业竞争。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竞争的存在,加剧企业发展动力,从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硅谷中聚集了大量信息产业群。
狭长的硅谷,塞满了7000家电子公司和软件公司,以及超过7000家产品制造商。
通过每个企业进一步专业化生产,通过联合采购的模式获得成本更低的原材料和营销成本,实现合作企业经济共赢的模式。
这种集群生态,进一步造就了硅谷创业和成功的肥沃土壤,使区域保持在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上[5] 。
三、我国特色小镇运营经济分析1、乌镇(1)概况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 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
(2)旅游业现状乌镇景区游客接待数量从2009年的332万人次增长至2015年的795万人次,6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2015年景区全年实现营收11.35亿元,净利润4.05亿元,分别实现同比增涨17.38%与30.12%,净利润正式高达35.68%[6]。
乌镇景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东栅和西栅两大景区,另外还有新开发的乌村景区。
而在数据当中可以看出,乌镇景区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幅度大,发展势头良好,其盈利能力也是位居全国景区前列的,可以说,乌镇做到了在保护古镇原貌的同时又成功实现了旅游开发。
(3)旅游运营模式乌镇是以“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门票与经营复合,实现了高品质文化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
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选择上。
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相应的项目股份公司,由政府相关部门注入资产作为抵押再向银行贷30The Special Focus款,滚动推进保护工程和旅游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