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劳动权保护问题探讨

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劳动权保护问题探讨

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劳动权保护问题探讨摘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籍的、通过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起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法律地位平等。

农民工的劳动权涵盖了与工作相关的诸多内容,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且屡屡受到侵害。

农民工劳动权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单位和农民工自身,在目前丰富的立法资源下,最终依赖于执法以及司法的监督和保障职能。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地位;劳动权;劳动法。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作为农村劳动力载体的农民,则成为劳动力转移中的核心问题。

在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及新闻媒体中,这些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有了一个通俗的称谓———农民工。

本文从劳动权的角度,对农民工的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群体的形成。

农民工群体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壮大的。

确切地说,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密不可分。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57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争取城市工人阶级的支持,在主要的现代工业部门建立了终身就业和雇主全部负担费用的劳动保险制度。

[1]一方面,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工人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完全由政府提供保障,其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农民,这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另一方面,国家为适应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需要,采取了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移的政策,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的工业部门。

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初次转移,国家对此没有过多限制。

第二个时期,从 1958 年到 1978 年。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城市的应对准备和吸收能力明显不足,原有对农民工的宽松政策有了改变。

1958 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农民的生产活动范围被控制在农村,并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在此二十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村也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第三个时期,从1978 年至今。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 年到 2002年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其间出现了三次大的民工潮。

数字显示,外出流动打工的农民工从 20 世纪 70年代的几百万上升到80 年代的三千万再到90 年代的八千万,21 世纪初达到 1. 3 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2]第二个阶段是 2003 年至今,农民外出务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引导的政策。

其中 2006 年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到农民工权利的保护,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内容。

在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下,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 600 万~ 800 万人。

[3]我国进入了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新阶段。

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是与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结构从传统的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转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快速发展、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意义最为深远的进步,他们是激发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开路人“[4]。

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中已确认,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农民工已成为支撑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已成为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促进改革的推动力。

[5]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贡献的群体,在法律地位上却缺乏明确的界定,以至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且屡屡受到损害。

农民工作为现代城市社会中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社会保险权等权利经常受到社会的忽视,从而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对农民工的法律地位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法律上的保护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的称谓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新闻媒体中常提到”为农民工讨要工资“,”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内容。

在国家的有关政策性文件中,也经常使用”农民工“这一概念,如在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工“成为官方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法定称谓。

甚至在立法中,农民工上升成为一个法律概念。

如 1991 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中使用了农民工这一概念,不过这里所使用的”农民工“是”农民合同制工人“的统称;近来的一些地方立法中,农民工作为法律概念也被使用,如山西 2007 年 7 月 1 日实施的《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界定了农民工的范围。

从农民工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受关注和受重视的程度。

那么到底怎么来界定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群体的形成表明,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批新型劳动者。

之所以是新型劳动者,是因为农民工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工人。

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

他们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则长期在城市就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农民工的特殊性即在于其本源身份的特殊性。

城乡经济效益的差异促使他们摆脱农村向城市迁移,但传统户籍制度的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他们难以融入到城市中去,成为农村传统体制和城市现代体制之外的边缘群体。

”农民工“的称谓同时表明了这一群体的边缘性:他们既不同于工人也不同于农民,或者说,他们具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性。

由上可以看出,”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从构词上说,”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是一种身份与职业相结合的称谓,从职业上看,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看,他们是农民。

结合农民工这两个特点,从劳动法律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农民工下这样的定义:农民工是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是指具有农村户籍的、通过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起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值得一提的是,从农民工概念的归属及发展上看,农民工仅仅是一个过渡性概念。

如前所述,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会逐步消失。

(二)农民工的法律地位。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中所产生的特定群体,由于农民工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也夹杂着户籍管理制度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对农民工的地位进行明确。

1. 农民工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劳动者这一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

常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在劳动生产领域或劳动服务领域从事劳动、获得一定职业角色的社会人。

[6]由此可以看出,凡是参与实际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人,都可以称为劳动者。

在法学领域,劳动者有其特定的内涵。

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

7]自然人要想成为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需具备相关的年龄标准、体力标准、智力标准和行为自由标准。

因此,法学意义上劳动者的概念比社会学上的更严格。

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民进入城镇从事产业工作,这种工作具备了劳动法意义上劳动的特点。

首先,从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上看,他们在劳动中不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自己提供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完成生产的过程。

其次,从其主要的生活来源看,农民工或多或少放弃了以土地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方式,代之以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劳动报酬,从而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

再次,从生产的方式看,他们的生产劳动已不再是简单的、独立的生产劳动,而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他们彼此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

因此,农民工已经从农民阶级的一部分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了。

2. 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法律地位平等。

所谓平等,是指”人或事物的地位处于同一标准或水平,都被同等对待“[8]。

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价值之一,是法律正义和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农民工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他们与城镇劳动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3 条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农民工和城镇劳动者作为中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的规定为农民工和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保护以及平等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 2 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法并没有限定劳动者的身份,无论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口,只要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或建立劳动合同关系,都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第 31 条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这是在劳动者就业方面的重要规定,进一步体现了农民工和城镇劳动者在享受具体劳动权上的平等法律地位。

因此,不管是来自法理的应有之意,还是根本法的要求,抑或专门法的规定,无不表明农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其与城镇劳动者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三、农民工劳动权体系的构成。

(一)劳动权的内涵。

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是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个概念。

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劳动权,但未对劳动权的概念做出解释。

国内学者对劳动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 狭义说。

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权是一项具体的权利,就是指工作权、就业权。

如:”劳动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通用的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其含义就是指工作权,即公民享有的使自己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实现职业劳动的权利“[9];”劳动权又称做工作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支配自身劳动力,并要求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的权利“[10];”公民的劳动权一词应理解为,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自主权“[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