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全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全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楚州区车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建国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近几年来,我们车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市、区卫生局的关心和领导下,累计投入千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全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了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涵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外形象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出了中心与服务站的精品线路和亮点工程。

现就我院的一些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如下。

一、强化机构建设,全面推进新一体化管理
近年来,我院根据市卫生局提出的“三化”建设要求,统一思想,自加压力,先后投入700余万元,对门诊楼、病房楼和防保楼进行了切底升级改造。

在门诊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42寸液晶挂壁式电视机、监控系统,更换了候诊椅和各科室办公桌椅,为每个病房安装了空调和彩电,完善了呼叫系统,整改了病员小
橱房及淋浴间。

新建了两处停车棚,配套了老年人无障碍设施,改造了门诊北广场,新建了西侧花园区,东侧休闲康复广场;新建了一幢30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的手术病房楼,现在中心环境温馨、流程科学、布局合理,顺利通过了市卫生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规范化防保所”的验收。

广大病员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三年来,我们还投入300多万元,根据结构合理、布点均匀、全方位覆盖的布局规划,新建了18所用房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设备设施齐全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还有两个站正在建设中),我镇的张陈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范六社区卫生服务站,多次接受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视察和其他县区同仁的观摩。

在全力建站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全面实行人员统一聘用、制度统一制定、药品统一配送、业务统一考核、财务统一管理、工资统一发放“六统一”的新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了乡村医生的工作责任心,调动了建站的积极性。

目前,我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按“六位一体”功能要求设置相关科室,平均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并按照省卫生厅标准配齐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

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的建立,使卫生资源的配置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及性,满足了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2006年实施以来,公共卫生服务由三大类8大项,细化为九大类22项工作内容,为有效规范落实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我们在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的同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责任人和工作联系人,形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网络,将常规业务工作与项目工作有机整合,拓展工作内涵,细化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

首先,我们为防保所量身制定了《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工作考核方案》,在防保所人员工资、奖金、福利以外,再拿出10万元专门用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尤其对做出特色,做成精品的线分管人给予重奖。

其次,制定了《医防协作项目工作考核方案》,为涉及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临床科室制定了《医防协作项目工作考核细则》,实行打包考核,由院部买单拿出4万元,按相关临床科室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的大小,实行经费打包到科,科内分解到人,责任到人,每半年考核兑现一次。

三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工作资料实行微机化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电脑统一上网,按照统一模板将慢病档案和60岁以上老人档案录入电脑管理,及时将修改过的信息上传防保所,防保所设立公共电子信箱,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浏览一次公共电子信箱,下载相关信息,初步实现了镇村两级卫生信息网络
化。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我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几年来,工作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前列。

三、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部份,是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群众和政府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院非常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按照“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现代化”的要求,抓规划、建制度、强投入,全力构建车桥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1.成立“社区服务科”。

负责居民健康档案、慢病档案、60岁以上老人档案的建立、随访、电脑录入与管理;负责预约服务、家庭病床、出诊巡诊、双向转诊工作;负责学生体检、教师体检、留守老人体检、妇女病普查等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

社区服务科专职人员4人,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服务网络,以健康为中心、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双向转诊等方式对居民健康实行责任制管理,为居民提供综合、主动、连续、人性化服务,推动了我院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2.成立了十个“社区服务团队”。

每个团队由一名责任医生、一名社区护士、一名公卫人员组成,每个团队包干两个行政村,推行“定期+按需”的服务模式,走村入户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使全镇6万农民都拥有自已的保健医生。

并通过给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统一印发名片,在各村公示社区责任医生、护士和公卫人员姓名、联系电话等措施,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制度,努力实现“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目标。

同时,坚持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全面发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功能。

2008年和2009年,我们为全镇居民共建立家庭健康档案8千户、个人健康档案4.1万份、60岁上以上老人健康档案8616份,建立家庭病床153张,出诊、巡诊、随访等上门服务3万余次,发放《健康教育入户宣传资料》1.3万份,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和知晓率均达90%以上,车桥镇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最受欢迎的社区综合服务项目之一。

3.成立了五个慢病俱乐部,即:高血压患者俱乐部、糖尿病患者俱乐部、脑血管病患者俱乐部、恶性肿瘤患者俱乐部、爱肝(乙肝患者)俱乐部。

制定了俱乐部活动章程,明确了各俱乐部负责人和责任人,发展会员337人,定期组织会员开展知识讲座、座谈交流、随访体检、健康指导、行为干预等活动,并将会员分散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以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充分体现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带来的便利。

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落实,我们拿出8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社区服务团队”下村补助,“社区服务科”和“慢病俱乐部”开展活动补助和奖励,补助和奖励的发放与各人的工作质量与数量挂钩,有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拓展了覆盖面,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以上是我们车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的一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民心”工程,要求高、覆盖广、任务重,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拓宽思路,扎实工作,确保把“政府出钱、卫生出力、百姓受益”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和小康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卫生保障。

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四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