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激荡衍变---------------------------中国燃料油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曙光出现,市场开放迎来新发展燃料油是目前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品种。
在2001年10月15日国家计委公布的新的石油定价办法中,正式放开燃料油的价格,燃料油的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高。
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
从2007年6月1日起,国家对燃料油进口税率降为3%;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对燃料油按每升0.1元征收消费税。
自2004年8月25日上市以来,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和黄埔燃料油现货价格、新加坡燃料油现货价格、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和的走势保持了较强的相关性。
实证统计研究表明,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与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的关联度达到87%,与广东黄埔燃料油现货价格的关联度达到97%,与华东燃料油现货价格的关联度达到96.7%。
燃料油期货价格在与周边市场高度相关的同时,也表现出其走势的独立性,表现为价格变动幅度较NYMEX原油与新加坡价格偏小,同时与国内现货市场之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
一方面反映了国内投资者对国际油价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受到国内现货市场制约,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反映中国燃料油市场供需状况的“中国定价”。
(1)、我国燃料油生产和消费情况2007年燃料油产量占到表观消费量的比重达到53.18%,同比提升14.29个百分点,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则反向下滑至55.52%。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燃料油表观消费量下滑,显示了今年以来在中国燃料油市场上除船供需求外,其他燃料油需求明显被诸如LNG及煤炭等燃料替代,此外,下半年的疯长的国际油价也对中国燃料油表观消费量连续第二年下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产量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地方炼厂2003 2110 822 650 392 246 2004 2128 855 602 498 182 **** **** 793 623 686 143 2006 2180 729 599 723 130 **** **** 828 617 722 165 2008 2270 654 607 714 294 2009 1856 707 615 584 3102010 1780 645 598 465 280地炼加工能力图燃料油消费结构变化图燃料油期货市场一、GDP历史变动轨迹中国燃料油供需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三、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全世界的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占了七个,但船用燃油供应却远远落后,与新加坡相比,我国大陆港口吞吐量是新加坡的6倍多,但船用燃油供应量却只有新加坡的17%,加上香港和台湾也只有新加坡的40%,因此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从1972年开始,中国船用燃油供应一直由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垄断,2006年7月,4家企业获得外轮海上加油经营资格,其中光汇石油是唯一一家民企,2009年,该公司又取消了仅限于深圳港区加油的地域限制,目前积极向上海宁波等地发展。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历次波折,战争等因素导致的国际油价的居高不下,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又一次将恢复石油期货交易的问题摆上了议案。
现在,石油界和企业界对中国恢复石油期货交易已经达成了共识。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操作的问题。
从当前的统一定价的“半计划”体制过渡到由市场定价的市场体制,中央政府需要解决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中央政府需要对上海、广东两地石油交易市场的发展定位做出决策。
目前,上海、广州南北两大经济重镇目前已在建立石油交易所(中心)。
虽然,两地目前都宣称是从事现货和远期交易,但最终的目标都在于建成中国乃至亚洲的石油产品交易中心。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央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是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石油交易市场,还是建立以广州为中心的石油交易市场?或是建成两个交易市场?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进行了燃料油的期货交易之后,石油交易所目前的现货交易、未来的期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交易关系是什么?我国的石油期货交易又与新加坡的石油交易密切相关,我国的交易市场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国际因素,这些都需要回答。
本文将从国外期货交易所发展的历史,论证同时支持广东、上海两个市场的发展会更有效率。
上海、广东交易所的历史与现状(一)上海石油交易所历史1.上海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兴衰。
1993年,中国曾相继开办了上海石油期货交易所、北京石油期货交易所,并在广州联交所挂牌交易石油期货。
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石油价格的双轨制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的严重脱节,导致了国内石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混乱局面。
为此,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石油、成品油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第21号文),实行“统一政策、统一价格、统一调拨、统一质量标准”的石油流通政策,石油期货交易逐渐萎缩直至停止。
2.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交易试运行。
2004年,燃料油期货在获得批准上市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经过四个月细致筹备,于8月25日正式挂牌交易。
市场参与者既有如中油燃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公司这样的石油生产、流通、消费行业相关现货企业,也有大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者地域覆盖全国各地。
燃料油期货市场成功起步后,随着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期货市场功能初步发挥,价格发现作用开始显现。
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两次先于新加坡市场下跌,真实反映了国内现货市场供需实际,并对新加坡市场价格形成了有效牵制和制衡。
上海期货交易所希望随着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其将逐步取代新加坡,从而在我国燃料油进出口贸易定价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已经成为上期所指定交割仓库,仅其在广东地区一期建设总库容就达36.3万立方。
中油燃料油湛江油库也是上期所首批指定交割油库之一,其30万立方库容占到首批所有总库容38万立方的78%。
3.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方向。
2004年8月30日,上海石油交易所(SPEX)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注册,上海石油交易所目前的控股股东是上海市发改委管理的上海久联集团(占80%),另外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总公司和中化集团平分剩余股权。
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创建工作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点,享受特别财税优惠政策扶持。
上海地处长三角地区,有巨大的石油消费需求;其次,上海将打造金融、航运中心,这是构建石油交易所的必要前提;其三,上海周边有5个大型炼厂。
上海石油交易所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2006年8月SPEX举行开业典礼。
SPEX定位是石油化工产品中远期合同的交易,交易的方式和品种是多样的。
交易方式中包括了即期交易、中远期现货合同的交易等。
即期交易是指大的批发商将产品挂在该交易所的电子商务平台,比如10-15天以后交货的、无法标准化的石油化工产品。
中远期交易的品种包括容易标准化的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燃料油品种,如180CST和380CST。
然而,上海石油交易所,自开业之日起就笼罩在变相期货的疑云中。
根据SPEX公布的首批上市交易品种的质量标准讨论稿,180CST燃料油质量标准(1号)品种与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品种基本一样,惟一的区别是交易单位名称为“批”,而上期所的品种为“手”。
这一品种也是目前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种。
此外,在结算方式和交割仓库的设置上,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从结算模式来看,SPEX似乎扮演着期货交易所的角色。
它将通过“差价结算”,即根据当日结算价向买卖双方提供结算单,如果持仓资金不足,还可能追加保证金。
这一做法与期货交易极为相似。
因为如果是纯粹的现货交易,只需在交易时交纳定金后到期交割就可以了。
此外,在上海石油交易所网站列出交易商的8种盈利模式中,明确将“通过套期保值操作,锁定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期货独有的锁定风险方式归纳进来。
(二)广东石油交易的基础与规划广东远离原油产地,全省仅有4家炼油厂,燃料油自产资源严重缺乏,因而广东省消费的燃料油约80%以上都是依靠进口。
但是,广东是石油消费大省,2005年燃料油消费量超过一千五百万吨,占全国消费总量的四成到五成,燃料油进口量也占全国进口总量的六成。
广东是国内燃料油批发的主要集散地,在油库设施、储备经验、吞吐周转等方面都有诸多有利条件。
国内燃料油期货品种的交割仓库均设在珠三角地区。
广东黄埔燃料油过驳市场是全国燃料油市场的风向标或晴雨表,国内其他地区燃料油市场或多或少都与黄埔市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据海关数据统计,2002年全国进口各类燃料油1650万吨,其中广东的进口量就达1284万吨,约占78%,在广东的进口量中又有大约70%~80%是通过黄埔过驳市场分散到各地的。
石油是一种各行各业都必需的动脉物资,当市场参与主体是与其有关的实体性公司,交割率会比较高。
有交割就会产生贮藏和运输问题。
作为流体和易燃、易爆物品,石油的管理更难,大批量的存放、运送都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广东在储运方面的优势为其交易市场提供了便利。
2006年6月,广东公布了石油现货交易市场的规划。
广州华南石化产品交易中心也已雏形初现,预计2006年年内开业,以燃料油的中远期现货交易起步运作,进一步扩大交易品种,争取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石油产品定价和交易中心之一,实现全球采购、广州集散、广州结算,形成“广州价格”。
设立广州石油产品交易中心,也是广东近期为解决能源瓶颈所做的诸多努力的一部分。
据广东省经贸委最新统计表明,广东全省汽油的实际库存可用十三天,柴油库存只有六天。
建立广东石油交易中心,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既增加石油储备,又节省财政支出。
一旦有了远期现货交易,相应的其他石油产品的远期现货与期货交易也是大势所趋。
面对上海、广东两地迅速发展的石油交易市场规划,中央政府对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是扶持其中一个,还是两者都扶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相关的因素加以回答。
影响上海、广东石油交易市场的因素分析对上海、广东石油市场的政策,涉及到国际和国内的多个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统一的中国石油定价权、国内石油市场的效率、国家的能源安全储备、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等等。
下文就这些因素,一一加以阐释。
(一)上海、广东两个市场的发展不会降低中国对外石油贸易中的价格谈判能力在石油行业中,流行着一种看法,也就是说,中国是新加坡石油市场的大买家,却对市场价格没有发言权,只能作为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导致了国家利益的损失。
因此,国内石油市场的倡导者提出,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石油交易市场,特别是石油期货市场,以反映中国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中国价格”,对新加坡价格形成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