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吴王书》

《谏吴王书》

《谏吴王书》译文)孙加荣译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

”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

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

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

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

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

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

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

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

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

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

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

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

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

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

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

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

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

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

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

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

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

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

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

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上书谏吴王(原文)(汉)枚乘臣闻得全⑴者昌,失全者亡。

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⑵,以王诸侯。

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⑶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⑷术也。

故父子之道⑸,天性也。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

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⑹。

夫以一缕之任⑺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马方⑻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⑼;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⑽。

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⑾。

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⑿,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今欲极天命之上寿⒀,弊⒁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⒂逾疾,不如就阴⒃而止,影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⒄,一人炊之,百人扬⒅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

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

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⒆。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⒇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霤21穿石,殚极之绠断幹22。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23使之然也。

夫铢铢24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

石称丈量,径25而寡失。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26,足可搔27而绝,手可擢28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

砻蹐底厉29,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种树30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1、全,完备,指行为完美无瑕。

2、聚,村落。

3、三光,日月星。

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

古人以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

4、王(wàng)术,王天下之术。

5、语见《孝经·圣治》。

这里说“父子”下面说“臣”,这是说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6、这话的意思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中的“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的意思相近。

恻怛(dá),等于说恻隐,有怜悯的意思。

7、任,负担。

8、方,将。

9、系,用如名词,指缕。

镇,压,指加上重量。

10、这是说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微。

隐喻能不能从灾祸中逃出来,决定于今日,已经很急迫了。

11、脱,指脱离灾祸。

12、累卵,堆叠起来的蛋。

13、天命,天所赋予的。

上寿,指百岁以上。

14、弊,尽,指享尽。

15、景,影的本字。

《文选》即作“影”。

迹,脚印子。

16、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17、汤,热水。

凔(chuàng),冷。

18、扬,指以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之散热。

19、这是说:我所见甚远,养由基只见百步之内,与我相比,养由基等于是未知操弓持矢。

20、纳,接受。

与下文“绝”字为反义词。

21、溜(liù),本指水从屋檐流下来,这里指山水流下山。

22、极,桔槔上的横木。

绠(gěng),汲水的绳子。

干(幹),通“榦”,指井梁。

这话大意是说:桔槔上横木所系的绳子可以断干。

23、靡,通“摩”(依王先谦说),摩擦。

24、铢(zhū),古代量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石,一百二十斤。

25、径,直接。

26、如,《文选》作“而”,今依《汉书》。

蘖(niè),树木被伐去后新长出来的嫩芽。

27、搔,这里指用脚趾挠。

28、擢,拔,揪。

拔,指拔出来。

29、砻(lóng),也是磨。

底厉,《文选》作“砥砺”,也是磨。

30、树,动词,栽。

说明: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肯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

吴王刘濞被杀。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西汉初时淮阴人。

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

吴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

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

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

七国反叛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弘农,汉郡名,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不久,辞去。

武帝即位,召他进京,死在路上。

枚乘善于辞赋,所作《七发》今传于世。

《汉书》有《枚乘传》。

附:上书重谏吴王枚乘昔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笮之塞,东当六国之从。

六国乘信陵之籍,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

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

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笮,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

天下闻吴率失职诸侯,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

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富实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

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军行数千里不绝于郊,其珍怪不如山东之府。

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

脩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

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

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

不然,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饟道;梁王饰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逼荥阳,待吴之饥。

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

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齐王杀身以灭其迹,四国不得出兵其郡,赵囚邯郸,此不可掩,亦已明矣。

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

张韩将北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

愿大王熟察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