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布 罗 意 波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
(2) 知道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
(3) 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电子衍射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 通过讨论与交流,认识到无法观察宏观物体的波动性的原因。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提出,体会科学假说在物理学理论研究、发展中的作用,学
习科学假说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一、 教学重点: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电子云的概念。
二、 教学难点:对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理解,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德布罗意波假说
1. 问题引入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否可以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即一切实物粒子是否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2. 假说内容
(1) 任何一个实物粒子都和一个波相对应,这种波称为实物波.
第一个表达出这种想法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因此这种波也被称为德布罗意波.
(2) 德布罗意波长与其动量之间的关系为 λ=p
h 式中λ是德波罗意波长,p 是相应的实物粒子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
3. 假说是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的下提出来的,体现了德布罗意独特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先大胆假设再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 假说的证明----电子衍射
已知电子质量 m = 9.1× 10-31kg 假设电子速度v = 4.0×106m/s
则 λ=p h =63110
0.4101.9341063.6⨯⨯⨯-⨯- = 1.82×10-10 m 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每一层晶面上构成一定形状的网格,每一网格相当于一个数量极为10-10
m 的小孔.所以德不罗意预言:电子束在晶体上反射可能会发生衍射.
1927年美国工程师戴维孙用低速电子获得了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图样.同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用高速电子也获得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这两个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证实了电子波的存在.电子衍射的发现证明了德不罗意波假说,德步罗意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 电子不仅会发生衍射,还会发生干涉.由此可见,实物粒子的确具有波动性.
2. 实验证明,不仅仅是电子,其他一切微观粒子也都具有波动性.也就是说波粒二象性是包括光子在内的一切
微观粒子的共同特征.和光子一样,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最准确的描述是概率波.
(三)电子云
1.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概率大小时的一种形象化的图示,并不代表电子的位置。
用小圆点来表示这种概率分布,概率大的地方小圆点密一些,概率小的地方小圆点疏一些。
2.量子描述只能给出微观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分布,无法给出微观粒子运动的轨道。
因此,在讨论微观
粒子的运动时,轨迹的概念变的毫无意义了。
(四)不确定性关系
不确定性关系是海森伯1926年提出的。
其物理意义为动量p 和位置x 的测量值不可能同时准确获得,一个测量越精确,另一个不确定性就越大。
如果用Δx 表示微观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用Δp 表示微观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则有:
Δx Δp = π
4h ( h 为普朗克常量 ) 上式称为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关系。
它意味着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完全精确地确定。
(五)讨论于交流
1.子弹具有波动性吗?
已知 m =10g v = 200m/s 让一束这样的子弹打在靶子上,是否会出现干涉或衍射?
λ = p h = 200
10101063.6334⨯⨯⨯--m = 3.32×10-34m 由于波长太短,波动性不明显,概率的差别不能观察到。
2.宏观物体的位置与动量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关系吗? Δx Δp≥
π4h 应用到一个宏观物体上,是否还有意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