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的教与学
作者:姜蕊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1.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篇课文,如果单纯的靠教师讲解,会完全把学生的思想禁锢。
学生的思维也就如同一潭死水,掀不起任何涟漪。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不妨试一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在讲解《武松打虎》一文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看电视时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连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我马上抓住机会,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一一来分析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学生逐一回答,从而调动了课堂气氛,一堂课在轻松的笑声中度过了。
许多学生觉得,阅读课要善于运用阅读材料,使课文读起来简单有趣,学习积极性很大地提高了。
要想真正做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提问应该有层次性,最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阅读课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忆读书》一课,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前人勤学读书的小故事,课堂上展开小比赛,看看谁讲得最好。
学生积极性高涨,有的甚至找了十几个故事,课堂上也听得非常认真,效果不言而喻。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这样,我们就能达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实现师生互动。
老师要求学生拿到阅读材料后,必须自己从头至尾地默读两遍,且不能查工具书,这既测试学生阅读的能力,又训练阅读的速度,从而得到文章的总体印象。
有时,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老师,把难教的“学生”教会。
“老师”在对“学生”一遍遍耐心的“启发教学”中,加深了印象,渐渐化解疑难处。
享受成功喜悦的学生非常欢迎这样的上课类型,因为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对阅读课学习的自信。
同时,我在课堂内还积极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打擂台,营造一种积极思维、争先恐后的局面。
二、渲染情境,以读带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学习中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有音乐做背景的诵读,对理解抒情的诗、词、文赋等效果更好。
因为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配合诗文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会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例如学习《将进酒》,我就播放了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诵、叶小刚配乐的录音,来让学生由音乐情境进入诗境。
李白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豪情一泻千里,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正如杜甫所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将进酒》更是如此,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
大江奔流。
濮存昕纯厚磅礴的声线演绎和琵琶古筝的配乐时缓时促,时高时低,时顿时续的融合,都与该诗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明显的感情变化,进入饮酒高歌的情境中,读而至诵,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验诗歌特有的诗情和诗境。
三、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调动其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特别是带动学生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打开他们的思路,从而使学生从浅层面的学习转入深层次的探究学习中。
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当我提出“如果仲永的父亲不阻止儿子读书,那么仲永最终能成材吗?”学生一一发表看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仲永不成材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所以无论外界如何都不是导致遗憾发生的关键。
还有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也提出木兰“不用尚书郎”的一个原因是古代没有女子做官。
于是,我马上加入古时重男轻女民风的讲解,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