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意义的影响

浅谈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意义的影响

带” 对应 “ t a k e , b r i n g; f e t c h ,c a r r y ” 。

文化差异对英 汉词汇概念意义的影晌
二、 文 化 差 异 对 英 汉 词 汇 内涵 意 义 的 影 响
词汇概念意义是指某一事物的总和 , 人们根据这些事物 的 特征 确定是否可用某一个词来 指称该事物 。 中西方民族文化 的
h i g h s c h o o l指美 国的 中学 , 汉语 中的“ 高等学校 ” 与英语 中 的
称 自己为龙 的传人 , 含褒 义。而西方人则认为 d r a g o n是守候在
地 狱之 门的怪物 , 含贬 义。所 以, 亚洲 四小龙译成 英文 是 f o u r t i g e r s , 而不是 f o u r d r a g o n s 。由于文化 的差异 , 中西 方人对 i n —
应词 。 2 . 概 念 意 义 不等 值
和作 战的牛 、 马等来说 , 狗的作用 比较小 , 主要用 于看家护 院。 因此 , 中国人把 狗看得很卑微 , 古代有 臣对君称“ 犬 马” 之说 。 由
于狗相对低下的地位 , 对 主人 的顺从 、 依赖反 而成 了骂柄 , 使其 附着 了贬多褒少的文化内涵。 缘于古代汉 民族厌恶狗的文化心 理, 汉语词 汇 中, 由狗组成的词语大多 含有贬义 , 如狼心 狗肺 、 狗 急跳 墙 、 猪 狗不如 、 狗仗人势 、 狗头军师 、 狐朋狗友 、 狗腿 子 、 狗嘴里 吐不 出象牙等 。 再如: 中国人对龙极力崇拜 , 认为 它威 力无 比 , 变化无 穷 ,
词汇 空缺现象是指 由于文化的差异 , 一种语言里有 的词在
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 的词 。英汉词汇概 念意义 的空
缺, 指的就是英语 中的某 些词 , 在 汉语 中找不到表示 相 同概念 的对应词 ; 或者是汉语 中的某些词汇 , 在英语 中找 不到表示 相
要 的劳动和生产 工具 , 不仅受到重视 , 还被当成 宠物来饲养 。 正 因为如此 , 英语 中的“ 狗” 多含褒义 , 经常用来喻指人 , 且含有亲 呢之意 。 像a l u c k y d o g ( 幸运儿 ) ,E v e r y d o g h a s h i s d a y ( 人人 都有得意 日) , L o v e me l o v e m y d o g ( 爱屋及乌 ) 。 有一位 中国学
3 . 概念意义所指范围不同
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 同 民族 的 文 化 差 异会 影 响到 不 同语 言的 词
汇意 义。 本 文 主要 从 词 汇 的概 念 意 义 、 内涵 意 义 、 搭 配意 义来探
由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 对客观事物 的划分方式 往往不 同, 从而造成了某些汉英词汇 的概念意义所指范 围不 同。有 时 英语词汇 的概念意义 比较笼统 , 而汉语对应词 的概念 意义却 比 较详 细 ,也就是说英语词 汇 比其对应 的汉语 词汇 的概念意 义 宽 。如 : 英文 u n c l e 可对 应汉语 的“ 伯父、 叔父 、 姑父 、 舅父 、 姨 父” ; a u n t可对应 “ 伯母 、 婶母 、 姑母 、 舅母 、 姨母 ” ; c o u s i n可对 应“ 堂兄( 弟) 、 堂姐 ( 妹) 、 表兄 ( 弟) 、 表姐 ( 妹) 。 ” 同样 , 由于文化 的差异 , 有时汉语词汇 的概念 意义 比较笼统 , 而英语 对应词 的
讲话 , 被 美国《 时代》 周刊错误 地翻译成 “ 我们会 埋葬你 ” , 从而
使 得美 国大搞太 空 、 导弹研究 ; 1 9 7 3年 , 美 国卡特 总统 出行波 兰, 开场 白“ 我今早离 开美 国” 被翻译成“ 我离开 了美 国 , 永远都 不 回去了” , 导致波兰人 为卡特总统 的言行 感到抓狂 ; 1 9 4 5 年,
c o l l e g e对 应 。“ r e s t r o o m” ≠“ 休息室” 。在美 国英语 中 , r e s t r o o m 是剧院 、大商店或大建筑物 中的一问房子 ,里面设有厕 所、 洗盥设备 等, 供顾客 、 雇员等使用 , 这是浴室 、 厕所 的委婉说
法 。汉语中的“ 休息室” 应译为英语 中的 l o u n g e或 l o b b y 。这些
差异对英汉词汇概念意义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1 . 词 汇 空缺 现 象
内涵意义是指超 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 往往与客观事物 的本性和特 点有联系 。 词汇的内涵意义能明显地反映 出一种语
言 的民族个 性 , 它具体 体现在人们对事 物( 现象 ) 的褒贬态度 。
由于文化差异 , 中西方人对狗的态度就褒贬不一 。西方文 明最 早是 以渔猎 和畜牧文化为 主 , 在这种背景 下 , 狗 成为西方 人重
维方式 、 语言心理 、 行为规范 、 价值观念 和文化传 统 , 他 们对 同

概念意义却 比较详细 , 也 就是说有些汉语词 汇比英语 词汇的概
念 意 义 宽 。如 : 汉语 中的动词“ 穿” 可 对应英语 中的 “ p u t o n,
客观事物 的认识角度和结果各不相 同, 因而就赋予 了词汇不
同概念的对应词 。 这种现象常常和这两个 民族 的历史 、 文化 、 风
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 这些空缺 的词汇往往反 映的是 不 同民族 的特 有事物 ,因此无法 在彼此的语言 中找到其对应 词 。如英语 中的 “ c l o n e ” “ A I D S ” “ s a ) ( ” “ l f e a m a r k e t ” “ c o l d w a r ”
翻译是用一种 语言把另一 种语言所 要表达 的思想 内容准
确 而完 整地表达 出来 的语言 活动 。而语言又 与文化密不 可分, 翻译不仅是语言 的转化, 也是 文化信 息的传递 。因此 , 在进行 翻
译 时一定要 注意其 中的文化差 异。目前 , 各 国交 流 日益增 多 , 实 用易懂 的翻译 日益重 要。由于没有考 虑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 历 史 上 曾有 过三 个翻译 错误 ,以至于 影响 了世 界 的格 局 : 1 9 5 6
d i v i d u a l i s m ( 个人 主义 ) 一词的理解也褒 贬不 一。中国儒家传统 讲 究礼仪 , 崇 尚团体精神 ; 而西方人 , 尤其是美 国人崇尚个人本
位, 提倡 自我表现和 自我肯定 。 所以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个人主义 ) 一 词, 在 中国人看来 , 它是一切从个人利益 出发 、 不顾集体或 国家
译者未能酌情选择措辞与词义 , 将 日本 首相铃木贯太郎的声明
中表 示 “ 不予评论” 的“ 默杀( m o k u s a t s u ) ” 翻译成“ 让 盟 军 放 马 过
后果. 小至人 际交往的终止 , 大至 国际争端的爆发。 本 文试 图帮
助 译 者树 立 文化 认 同 的观 点 , 以探 讨 翻 译 中文 化 缺 失 的 对 策 。 关键词 : 文化认 同; 跨 文化 ; 翻 译
概 念 意 义 是一 个 词 的基 本 意 义 。 由于 中西 文 化 的差 异 , 有
些概念在英汉 两种语言 中都有 ,但它们往往不是完全 同义的 ,
即它们 的概念 意义不 等值 。如 : “ l o v e r ” ≠“ 爱人 ” 。英 语 中 的 l o v e r一词指情人 ( 情夫或情 妇 ) , 汉语 中的“ 爱人 ” 一词指 自己 的配 偶 ( 丈夫或妻子 ) 。另外 , “ h i g h s c h o o l ” ≠“ 高 等学校 ” 。

利益的错误 思想 , 是应该摒弃的 , 是个贬 义词 。但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6 ・
2 0 1 3年 8 月
总 第2 8 8 期
文化教育
文化认 同前提下的跨文化翻译
王 勤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 院, 上海 摘 要: 若没有 文化认 同, 跨 文化 翻译可 能会导致 可怕 的 2 0 1 6 2 0 )
语言是跨文化交 际中最主要 的手段 , 翻译是具有鲜 明民族
文化特征的语 言的交 流。在翻译过程 中, 实际上就是如何在 目 的语 中处理源语 的文化们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的核 心 , 是一 种社 会 伦理, 其含义是倡 导人们 发挥 个人 的 自由、 权 利 以及 独立思 考 与行动 , 是西方人 的生 活的基本 准则 , 是社会所倡 导的精神 , 是
新 校 同
X i n X i a o Y u a [ i
文化教育
浅谈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意义的影响
张 玉香
( 洛 阳理工学院 , 河南
摘 要: 词; 1 2 是 语 言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词 汇 意 义 是 人 们 对
洛阳
4 7 1 0 2 3 )
概念意义不等值的现象都是 由于 中西文化的差异引起 的。
者在访英时曾听到一位英 国人沾沾 自喜地说 : “I h a v e g o t t w o d o g s a n d t w o d a u g h t e r s . ”把 “ 狗” 与“ 女儿” 相提并论 , 这对 中国 人来说似乎是不可思议 的 ,但对英 国人来说这是 习以为常的。 华 夏文明是 以农业文化 为核心 , 在农 业社会里 , 相对 用于农耕
就能一蹴而就 的, 其 中隐含着 一个有序的文化认 同机 制。本文 尝试在理解 文化认 同的基础上 , 从 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英汉翻译
中的问题进 行探讨 。
二、 文化 认 同的 含 义 及 在 翻译 中 的作 用
年, 赫鲁 晓夫针对美 国的一席 “ 当你 被埋葬时 , 我们会 在场 ” 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