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品不良反应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证明

药品不良反应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证明

①张建平:“法律上如何证明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载《药物警戒》2006年第3期。②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药品不良反应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证明文/焦艳玲司艳丽近年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如龙胆泻肝丸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拜斯亭事件等等,由此引发的侵权赔偿诉讼数量日益增加。在侵权法的视野下,要认定药品侵权责任成立,因果关系是必须具备的要件,即必须证明患者所受健康损害是由其所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造成的。因果关系的证明历来是侵权判定中最困难的问题,关于因果关系证明的学说是侵权法理论中最复杂的部分。而在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当中,受患病因素的复杂性、药害的长期潜伏性、药害举证的高度技术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果关系的证明更加困难。这种因果关系举证的困难往往使维权的受害者在诉讼中遭遇阻碍。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著名药品企业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被曝可能导致严重的肾脏疾病,自2003年以来引发一系列诉讼索赔案,但最终大多被法院判决驳回,主要原因就是因果关系证明不充分。在相关诉讼中同仁堂的辩护律师曾指出,原告所患肾脏疾病不能证明一定是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因为很多诱发因素均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除非原告能够证明其所患疾病与龙胆泻肝丸有直接关联。按照这样的逻辑,即使已有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和众多药害实例,但在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作出龙胆泻肝丸的长期毒性鉴定前,受害人如果不能证明龙胆泻肝丸有毒并且无其他诱发因素,就不能认定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而这对患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于龙胆泻肝丸肾毒性案件,曾有人描述一种举证悖论的现实:“你必须先到公证处去,验证你的肾没有问题,然后当着公证员的面吃下相关企业的2盒药,你再去检查发现了肾功能衰竭,然后你才能够告。”①药品不良反应案件中的举证困境暴露了一般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在面对药害案件时的不适应性,为克服这种不适应性,必须探索新的因果关系证明方法。一、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证明的困境所谓因果关系,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在侵权判定中则是指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的牵连关系。关于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民法理论上有纷繁复杂的学说,如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等②。在英美法系则将原因二分为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近因,在诉讼中仅后者可作为侵权责任成立的要件。在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提出赔偿主张的一方负担,但在个别类型的案件中法律特别规定了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由主张他方举证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目前关于因果关系证明的通说为相当因果关系说,即:无此行为,即不生此结果;倘有此行为,通常即生此结果。并非在所有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证明都是极困难之事,对于一般的侵权,受害者只要依据通常的事理向法官摆明被告行为与自己所受损害的真实联系即可。然而在某些特殊领域的责任判定中,因果关系的证明就比较困难,药品不良反应责任即是如此。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的困境是由药品不良反应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谓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

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0①杨素娟:“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②[日]藤木英雄:《公害犯罪》,丛选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③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外的有害反应。其较普通药品责任案件的特殊性在于:第一,药品质量合格,在通入流通时不存在缺陷,故不同于假药、劣药致害责任;第二,药品使用方法合规,无任何不当,该损害纯粹是由药品本身不可避免的风险性造成的,药品生产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无任何过错。因此,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证明,并非证明某民事主体的加害行为与患者损害的因果关系,而是证明药品本身的安全性与损害的因果关系。这种证明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乃至可能最终演化为纯医学科学上的证明。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的困难之处在于其涉及众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潜伏性,一些不良反应在患者服药后数年甚至数十年才显现出来,其间的时间跨度带来很多举证的困难,涉及到病人自身的因素:如自身体质的变化,感染其他疾病,服用其他药物;医疗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服药记录遗失欠缺,给药处方医师、购买地点及制造者不明等等。至于药害隔代、服药者与受害者并非同一人之情形,因果关系证明更加困难。其次是举证的专业技术性。涉及到药品的安全性、某种健康损害是否真为某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常必须借助高度专业性、技术性的手段,进行科学的检测,乃至于使因果关系证明成为纯自然科学上的论证。再次是致病因素的复杂性。与一般侵权的财产损害或人身损害不同,致人类罹患疾病的诱发因素众多,包括病人本身的因素———如特异体质、生活环境因素———如环境污染等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患者所受损害究竟是因药物不良反应所致抑或其它因素所致在诉讼证明上颇具难度。最后是多数被告的问题。在致害药品生产厂商众多、而受害者无法证明究竟是服用了哪一家生产的药品受害的情形下,如何确定因果关系与被告,是颇为复杂的问题。由于上述的特殊性,用侵权法上一般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判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即存在较大的障碍。对这种因果联系连专业的药品生产者在药品投入流通时尚且无法发现。另一方面,关于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举证,现行法并未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因此证明责任原则上还在受害者一方。药品与医疗密切相关,对于医疗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但是医疗损害责任成立的前提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过错,而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当中任何人均无过错,因此因果关系推定规则不能适用。另外,并非所有用药皆经过医疗。由于这种因果关系证明的困境,患者在诉讼中频频碰壁可想而知,损害救济目标无法实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特殊性,创设特别的因果关系判定规则并应用于司法实践。目前已经看到了这方面努力所取得的突破,一些药害因果关系判断的新鲜理论出现并在某些案件审判中被法院采纳。二、疫学因果关系理论疫学即传染病学或流行病学,疫学因果关系即利用流行病学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认定因果关系。疫学方法论在考虑因果关系的存在时,以盖然性理论之合理盖然说明为基础,主张即使不能经科学为严密之实验,亦不影响因果关系之成立。①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将有关某疾病发生的原因就疫学上可考虑的若干因素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调查各该因子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选出关联性、盖然性较大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判断。疫学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从疫学的观点确认因果关系时,某因子无须是必要条件,认定某因子与某结果具备因果关系并不排除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该结果的发生,只要证明在众多可能的原因中,某因子对结果的发生具有远远超过其他原因的高度的可能性即可。总之,根据大量的统计和观察,能说明某种因子对产生某种疾病具有高度的盖然性时,就可以肯定因果关系的存在而没有必要再去弄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也没有必要再去从严格的生理学或药理学上去证明这种判断的正确性,只要从流行病学上能够证明该因子的有害性即可,但决不允许以人体内没有进入该因子也会得这种病为借口而否定该因子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即没有必要说明只有该因子才是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唯一原因。②疫学因果关系理论改变了以往就诉讼个案对因果关系进行证明的方法,而转以民众的患病率为参照,即只要原告证明被告的行为与患病率之间的随机关系,即完成了证明责任。③

药品6①朱怀祖:《药物责任与消费者保护》,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02页。②臧冬斌:“医疗事故罪中疫学因果关系适用之探讨”,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③Sindellv.AbbottLaboratories,26Cal.3d588(1980).④PaulaM.Simpkins,RejectionofMarket-shareLiabilityforChildhoodVaccineManufacturers:Shackilv.LederleLaboratories,43RutgersL.Rev.819(1991).不良反应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因果关系很难就个案以直接证据来证明,只能以间接的事实、结合经验法则以高度盖然性方法为判断。①疫学因果关系的特点恰恰适合于对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证明。将疫学因果关系应用于侵权的判定,并非强行将医学标准拉入法律领域,事实上疫学因果关系与作为侵权因果关系判断通行标准的相当因果关系有着共通的特征和密切的联系。相当因果关系的实质是,按照人类社会经验所认识到的在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实施某种行为就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高度盖然性。然而,在现实中能否断定被作为原因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百分之百的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怀疑的。在很大程度上,相当因果关系确定的就是一种高度盖然性的因果关系而非完全肯定的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最终是以一定社会中的科学的、健全的社会常识作为基础来判断的,而疫学因果关系也具有这种高度盖然性的性质,这种盖然性也是根据健全的社会常识来确定的,这说明相当因果关系与疫学因果关系并没有本质的不同。②只是就达到盖然性判断的手段而言,疫学因果关系主要采用数理分析与概率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若将疫学因果关系引入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判断,则上述的举证困境可获得适度的化解。在诉讼中,受害者无需就个案中服药与损害的特定因果关系为直接的证明,也不需证明该药是引起该损害的唯一原因,只需证明此类药物与该种损害的引起联系在流行病学上的概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即可。当然,由于疫学因果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推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假定是可以被个案推翻的,尽管有很高的因果概率,但是被告提出证据证明原告所受损害确非被告所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所致,则因果关系不成立。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疫学因果关系也存在不足,如原始资料收集困难,计算模式与判断标准仍属主观,所得概率的科学性值得怀疑。另外,对普通的患者而言,要计算某种药品的致害概率并非易事。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疫学因果关系并未在药品不良反应案件中获得普遍的适用,仅是在个别情况下采用。三、多数不确定被告的因果关系判断药害案件因果关系的形态常错综复杂,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众多情况,其中最具典型意义者为于众多生产同类药品厂商中无法辨识出真正致害者时的因果关系判定。通常来讲,要想在产品责任诉讼中成功获得赔偿,原告必须要证明某个具体生产者的产品真实造成了他的损害。而对于药品的受害者而言,常出现的状况是其无法指明某个具体的生产者,充其量只能指出一群可能致害的生产者。药品不良反应常潜伏多年才显现,患者长期服药,加之药物销售地区广泛,肇事药物究为何者制造极难判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DES安胎剂案。己烯雌酚(DES)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41年批准投放市场的一种保胎药,但后来证明该药有药品不良反应,即孕妇服用时,如果胎儿为女性,出生后阴道和子宫容易癌变并同时可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乳腺癌等),发病率高达30%~90%,潜伏期最少为10~12年。DES销售多年,分布地区广泛,服用该药的受害者众多,最终引发的索赔诉讼数量巨大,其中最著名的是“辛德尔诉阿伯特实验室”(Sindellv.AbbottLaboratories③)案。原告辛德尔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了DES药物,辛德尔成年后不幸患上恶性膀胱瘤和乳腺癌。当时有190家公司生产DES,由于距离服药的时间久远,辛德尔母亲究竟是服用了哪一家药厂生产的DES药物无法查知。如果坚持传统的因果关系举证原则,若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致害者则受害者永远无法得到救济。为解决涉及多数被告的因果关系无法证明的问题,美国法院在审判中发展出诸多理论,颇具启发意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共同行为理论、选择责任理论、企业责任理论和市场份额理论。④其中,尤以市场份额理论最具影响力。这些理论共同的精神在于,为实现损害救济的价值目标,在决定侵权责任承担时,适度放松对因果关系举证的要求。

这些侵权法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