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形核 PPT
--主要影响形核过程 动力学能障? 由金属原子穿越界面过程所引起,与驱动力大小无关而仅取决于 界面结构与性质: --激活自由能。
--主要影响晶体生长过程
整个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就是金属原子在相变驱动
力的驱使下,不断借助于起伏作用来克服能量障碍
,并通过形核和生长方式而实现转变的过程 。
4-1 形核与形核率
当T<T0时两相自由能的差值ΔG就构成相变(结晶)的驱动力 △GL→S=GL-GS=(HL-HS)-T(SL-SS)。
一般结晶都发生在金属的熔点附近, 故焓与熵随温度的变化可以忽 略不计,则
HL-HS=L(结晶潜热), SL-SS=△S(熔化熵),
当T=T0时, △GL→S=L - T0△S=0,所以△S =L/T0。
又为这种“省力”方式提供了可能。
因此液态金属结晶的典型转变方式应该是:
首先,系统通过起伏作用在某些微观小区域内克服能量障碍而形成稳 定的新相晶核;
新相一旦形成,系统内将出现自由能较高的新旧两相之间的过渡区。
为使系统自由能尽可能地降低,过渡区必须减薄到最小原子尺度,这 样就形成了新旧两相的界面;
然后,依靠界面逐渐向液相内推移而使晶核长大。
在过冷的液态金属中能够迁移的
原子概率P1
U — 原子迁移激活能
P1 C1e U / KT
由概率理论可知,形成 稳定晶核的概率I为
I
P0
P1
C
exp[ ( G * U KT
)]
非均匀形核率
单位体积的液态金属内单位时间产生的晶核数称为形核率。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I非的表达式与均匀形核的形核率I均的表达式在 形式上完全相同,
I 非′ I 非″
(b)
I均 ΔT
金属结晶的形核曲线
(a) 由形核公式得出的曲线 (b) 考虑到衬底面积影响后的实际非均匀形核曲线 I非′-润湿角为θ1时的形核曲线 I非″-润湿角为θ2时的形核曲线
θ1> θ2
多种形核能力不同的衬底物质存在时,
液态金属的形核率应当是这几种物质所具有的形 核率的总和。
4
cos3
]
W均*
f
(
)
球冠形核
临界晶核是依靠过冷熔体中的结构起伏提供的。
临界形核功是由过冷熔体的能量起伏所提供。
形核功和临界曲率半径则是从能量和两个侧面来反映临 界晶核的形成条件问题。
因此,过冷熔体中形成的晶核是“结构起伏”及“能量 起伏”的共同产物。
非平面衬底的固相界面几何形状对形核能力的影响
子的立方体的微小杂质颗粒)。
非均质形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依靠外来
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 ”或“非自发形核”。
G非 G均 f ( )
G均
-
4 3
r
3
GV
4r 2 LC
f ( ) 2 3 cos cos 3
研究表明:在δ值较小情况下,非均匀形核临界过冷度
与δ之间的关系为:
T非 2
界面共格对应理论实验验证
镁和α-锆
锆是镁的非常有效的形核剂
同为密排六方晶格, 镁的晶格常数 a = 0.3209nm,c = 0.5210nm;
α 锆晶格常数,a = 0.3210nm,c = 0.5133nm,
形核率
单位体积的液态金属内单位时间产生的晶核数
要使结晶过程成为可能,仅有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是不够的 ,还必须保证金属原子由液相源源不断地向晶核表面扩散,使其 快速长大。
P C e 液相中形成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概率P0:
C0 常数; ΔG* 临界形核功;K波尔兹曼常 数;T 绝对温度。
0
G* / KT 0
4
△GV为结晶过程中单位体积自由能变化;
△G均为液相中单独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球形晶核,即均匀形核时的 总自由能变化量。
令dΔG/dr=0,则非均质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为
r非*
2 Lc
Gv
2 LcTm
L T
rc非 与 rc均 的表达式完全相同。
说明均质和异质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
当温度下降到Tn后,金属开始结晶 并放出结晶潜热,补充了金属向四 周散出的热量,因而冷却曲线上出 现水平“平台”。
平台的持继时间就是纯金属的结晶 时间。
每条曲线上平台所对应的温度Tn为 实际结晶温度,它与理论结晶温度 T0的差就是过冷度Δ T。
冷却曲线
结晶以何种方式进行?
金属原子必须经过一个自由能更高的中间过渡状态才能到达最终的 稳定状态。
4-1-1 均质形核与非均质形核 4-1-2 形核率 4-1-3 形核控制
4-1-1 形核和临界尺寸 均质形核 (homogeneous nucleation):形核前液相金属
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所 以也称“自发形核” (实际生产中均质形核是不太可能的,即使
是在区域精炼的条件下,每1cm3的液相中也有约106个边长为103个原
aC
当δ ≤0.05时,界面称完全共格界面,其界面能σ CS较低,衬底促进 非均匀形核的能力很强。
当 0.05<δ <0.25时,通过点阵畸变过渡和位错网络调节,可以实现界 面两侧原子之间的部分共格对应,这种界面称部分共格界面。部 分共格界面,其界面能稍高,衬底具有一定的促进非均匀形核的 能力。
但随δ 的增大,衬底的促进形核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完全失去作用
此时,过冷度有双重作用,过冷度越大: 参加非均匀形核的衬底物质就越多 同一种衬底物质促进非均匀形核能力也越强
总形核率越大
4-1-3 形核控制
形核规律研究
控制 形核
凝固组织控制
形核过程控制 促进形核 抑制形核 选择形核
4-1-3 形核控制
(1)促进形核
目的: 细化 手段:提高形核速率 常用控制形核方法
临界晶核半径 r*:
r 2 SLVS 2 SL Vs Tm
GV
H m T
r非*
2 Lc
Gv
2 LcTm
L T
均质和异质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
r* 与ΔT 成反比,即过冷度ΔT 越大,r* 越小。
临界形核功 ΔG*:
G
16
3
促进非均匀形核的衬底物质可以是形核剂本身,也可以是它与液态
金属的反应产物。
关键问题: 如何选择合适的形核剂。
• 在液态金属中尽可能保持稳定 • 具有最大的表面积和最佳的表面特性 (如表面粗糙或
有凹坑等)
• 保证结晶相在衬底物质上形成尽可能小的润湿角θ
润湿角θ是由结晶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界面能所确定
I非
K1 exp(
Q ) exp( W非
kT
kT
)
式中,K1和K2为系数; Q为液态金属原子穿越固液界面时的扩散激活能; k为玻尔兹曼常数
I
θ 1 >θ 2
I
Δ T*均≈0.2T0
Δ T*非′
Δ T*非″ I 非′
I 非″
I均
(a)
ΔT
θ 1 >θ 2 S1 > S2
Δ T*均≈0.2T0
锆的熔点(1852℃)远高于镁(650℃) 溶有微量锆的镁合金在冷却过程中通过包晶反应析出高弥散度的 α-锆,可以直接作为镁的晶核,从而显著地细化晶粒。
钛和铜
晶格结构不同,
但钛的密排六方晶格(a=0.29506nm,c=0.4678nm)的 {0001}面和铜的面心立方晶格(a=0.3615nm)的{111}面
• 增大冷却速率,在大的过冷度下形核 • 利用浇注过程的液流冲击造成型壁上形成的晶粒脱落; • 采用机械振动、电磁搅拌、超声振动等措施使已经形成的树枝
状晶粒破碎,获得大量的结晶核心,最终形成细小的等轴晶组 织。 • 添加晶粒细化剂,促进异质形核;
形核剂
在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以促进非均匀形核。从而达到细化晶粒、 改善性能的目的。
直到所有的液态金属都全部转变成金属晶体,整个结晶过程也就在出现 最少量的中间过渡结构中完成。
所以,为了克服能量障碍以避免系统自由能过度增大,液态金属的结晶 过程是通过形核和生长的方式进行的。
这样,在存在相变驱动力的前提下,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需要通过起伏 作用来克服两种性质不同的能量障碍
热力学能障? 由被迫处于高自由能过渡状态下的界面原子所产生,能直接影响 到系统自由能的大小:--界面自由能;
cos LS CS LC
若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对给定金属而言,σLC是一定值;在一 般情况下,σLS与σLC的值也相近,
故润湿角θ主要取决于σCS的大小。σCS越小,衬
底的非均匀形核能力就越强。
σCS何时小?
界面共格对应 界面共格对应理论认为,在非均匀
形核过程中,衬底晶面总是力图与结晶 相的某一最合适的晶面相结合,以便组 成一个σCS最低的界面。
过冷度也表明金属在液态和固态之间存在有-个自由能差。 这个能量差ΔG就是促使液体结晶的动力。
结晶时要从液体中生出晶体,必须建立同液体相隔开 的晶体界面而消耗能量A。
只有当液体的过冷度达到一定的大小,使结晶的动力ΔG大于建 立界面所需要的表面能A时,结晶过程才能开始进行。
过冷度的测量
液态金属从高温开始冷却时,由于 周围环境的吸热,温度均匀下降, 状态保持不变。
这就是说,要使结晶过程得以实现,金属原子在转变过程中还必须 克服能量障碍△g(即相变势垒)。
对于金属结晶这类一级相变而言,由于新、旧两相结构上相差较大 ,因而△g也较大。
如果系统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转变将是什么情况? 系统内的大量原子必须同时进入高能的中间状态, 这将引起整个系统自由能过度增高,